【摘要】多媒體的使用是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本文通過對多媒體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進行分析,提出了多媒體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包括:拓寬了知識傳播的途徑;豐富了課堂教學的設計思路;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加了學生的審美情趣等作用。文章旨在進一步豐富多媒體的應用,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提供新的參考。
【關鍵詞】多媒體;初中;語文教學;運用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信息技術得到更好的普及,包括多媒體、閉路電視、無線電傳輸等手段在教育領域應用的越來越多。這其中,多媒體技術由于其直觀、多維、立體的知識傳播效果得到教師與學生們的青睞。語文作為初中最主要的課程之一,教學任務既多又重要,所以,將多媒體的優點充分利用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于提高語文教學效率,以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有重要意義。本文擬通過對多媒體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進行分析,為進一步豐富多媒體的應用,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提供新的參考。
一、多媒體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分析
1.拓寬了知識傳播的途徑
傳統中我們的語文教學都是教師在黑板上寫寫畫畫,圈圈點點,或者帶領學生一起朗讀課文。這種教學方式在加之應試教育的影響,顯得毫無生機可言,而且很難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科的魅力。同理,由于傳播手段的限制,教師的教學效果也很難最大化。而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使用可以有效彌補傳統教學中視覺與聽覺沖擊的不足。尤其是隨著Powerpoint技術與Flash技術,還有Photoshop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將語文課堂知識形象化、生動化的展示在多媒體課件之中,讓圖片、動畫、聲音立體式的沖擊著學生的感官,這對于提高知識的傳播效率,拓寬知識的傳播渠道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尤其在學習一些小說,戲劇或者描寫景色的散文之時,通過多媒體把劇中或者小說中人物的原型展示出來,將描寫的景色展示出來,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把握和掌握程度,增加學習的感覺,語文教學也自然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2.豐富了課堂教學的設計思路
課堂教學的設計,是教學過程謀劃的過程,要具體在課堂上實施。所以,教學設計當然離不開教學手段與教學用具。多媒體的使用,有效豐富了教學設計的思路。以前很多只能讓教師用粉筆在黑板的寫寫畫畫或者教師用語言描述、手勢比劃的東西都可以多媒體直觀的反映出來,大大縮短了教師講授時間,還能達到更好的效果。以往,很多知識正是由于反復的用語言或者板書來描述,耽誤了大量課堂時間。而現在有多媒體之后,很多知識可以在很短時間內讓學生就能看懂,甚至不用教師語言描述即可看明白并學會,這樣就可以為教師再設計其它知識騰出了大量的課堂時間,使得教師在語文課堂設計起來更加游刃有余。比如,初中語文中學習的很多中外經典小說的精選部分,尤其是古代的小說。由于時代的差異,包括著裝、習慣、甚至字詞的含義都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果教師單純用語言告訴學生們小說中人物的穿著打扮、性格等,學生理解起來肯定費時費力,教學效果也不佳。而用多媒體將小說中任務的形象展示出來,學生一下子就能了解的深入很多。這樣節省了課堂時間,還能增加對知識了解的程度。
3.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自學能力的培養是新時期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而由于初中生所在的年齡階段,普遍存在著學習的好奇心也比較強但耐性較差的情況,主動學習的能力還需要教師不斷的引導和培養。實際教學中發現,學生自學心理的產生與所見到的知識形象、生動所帶來的興趣有很大關系。恰恰多媒體圖文并茂的讓知識直觀化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而興趣與積極性往往是相伴而生的。因為對某類知識有了興趣,所以才慢慢的產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果這時候,教師在輔以正確和恰當的鼓勵與引導,不斷的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語文的信心,那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越來越高漲。
4.增加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語文教學是一種審美情趣的教育,課本蘊藏著無窮的魅力。包括對祖國大好河山、人文歷史景觀、個性明顯的人物等知識的篇章比比皆是,而這些文章所蘊含的對于學生審美情趣進行培養的內容都非常多。傳統教學方法由于技術手段的限制,很難完全將語文科目的魅力完全展現出來,而多媒體則可以很好的解決這樣的問題,比如直觀的展示經典的人文古跡、自然景觀、形形色色的人物,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對語文科目中所包含的美的體驗。
二、結語
我們說多媒體的優勢并非否定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這兩種教學方式各有千秋。傳統語文教學方法有其獨到的讓人稱贊之處,但其局限性也顯而易見。我們只有將多媒體技術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結合,取長補短,讓不同的教學方法發揮各自的優勢,才能讓多媒體技術在現代初中語文教學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 瑛. 多媒體促進語文教學的新探索[J]. 軟件導刊,2011(2):88-89.
[2]龍 梅. 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 問學教育,2011(3):39.
[3]郭迎春. 淺議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考[J]. 科教導刊(中旬刊), 2011(1):216-217.
(作者單位:江蘇省沛縣朱王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