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是讀懂的,而不是教師講懂的。”陶行知的這句話道出了學生閱讀的重要性。在閱讀教學的過程、方法方面,《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朗讀,要求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一堂好的語文課應該是書聲瑯瑯,而不是教師滔滔不絕的講解、繁冗的分析。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注重朗讀指導,正確地指導學生朗讀,不僅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受、領悟,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關鍵,怎樣上好閱讀課,是我們語文教師長期探討的一個問題。要講好一節閱讀課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準確深入解讀文本,優化文本使用
準確解讀文本是每一位語文教師實施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準確理解文本,從而提高閱讀能力的基本要求。只有在正確深入地解讀文件本的基礎上,才能有好的設計和好的教學過程,才能為學生搭建良好的支架、平臺。花費大量時間鉆研教材、多角度理解教材,才能明確教學目標、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資源,在不偏離教學的重難同時引導學生學習。
二、根據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教學方法
孫子兵法是說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作為一名教師,其教學對象是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技能,獲得最大程度的提高。小學語文閱讀課“自讀—指導—積累”的教學方法,遵循“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原則,任何教學方法都要符合現實的基礎條件和學生的個性特征,要學生喜歡和接受。有的內容,學生已經有了大量的感性認識,教師就不必再使用直觀教具進行演示,只需要聯系一下學生生活實際即可。反之,對于學生來說缺乏感性認識的課文,就不能只靠抽象講授,而要盡量采用直觀的方法形象地進行教學。
三、精講多讀,讀出情感
重視自讀,學生與文本對話。學生的自讀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根據教師設計的學法提示或教學目標,能獨立或與同學合作達到閱讀課文的標準,同時找出不懂的問題,等下一個教學環節中解決。在講課文時,盡量做到精講多讀,在整堂教學活動中,我只當配角,不當主角,只當導演,不當演員,只傳授孩子理解課文之方法,不包辦代替孩子的主觀意識。講讀課文我只引導孩子們理解難懂的重點句、重點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則充分讓孩子們反復讀、反復念,讓其讀出情感,念出含義。閱讀課文我則全權放手,讓學生自讀、自疑、自己解決問題,遇到較難的先讓他們互議,我再做適當點撥。這樣以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提高,知識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升華,教學任務完成得輕松愉快。
應該承認,對閱讀教學的規律,個人的認識還是很有限的,本文也只能就其中的某些問題談談個人的看法,不妥之處希望得到同行的批評指正。
(作者單位:吉林省通化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