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術課是一個被大多數學生忽視的學科,因為這個學科不參與升學。怎樣能使學生喜歡自己的課,愛上自己的課,從而真正達到美術欣賞課的高效,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1.展現人格魅力,成為學生喜愛的老師
人格是以人的素質為基礎,通過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產生出來的,而教師的人格則是教師本人在長期教育事業中逐漸形成的,獨立的鮮明的人格。教師人格是思想、道德行為、舉止、氣質風度、知識能力等眾多因素的綜合。
教師要關愛每一個學生,留意課堂和課后的舉動,課上與學生進行知識交流,課后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教師應與學生共同參與一些美術活動,比如一起去參觀美術展覽等,與學生共同做一些體育活動,如籃球、足球、乒乓球,縮短與學生間的距離,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讓學生真正喜歡你,從而喜歡你的課。
2.轉變教學觀念,探索教學多樣化
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應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教師的任務由過去單純傳授知識為主,轉變為啟發誘導,教會學生學習方法,使學生成為真正的主體。例如在欣賞《現代繪畫的色彩搭配》這課,先引導學生收集與欣賞內容相關的資料,讓學生有備而賞。由于事先預習過了,就不會感覺十分陌生,有助于本課的學習;在出示作品后,先讓學生仔細讀畫幾分鐘,使學生對畫面有一個初步感知,然后請學生說說對作品的印象和直覺;巧妙地設計一些問題來引導學生,鼓勵每個學生放開思維,積極思考,學會從自己的審美角度來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恰當的手段把自己對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達出來,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作出自己的評述。
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調節學生的視覺、聽覺,激發學生的多種感官功能,實現了多種感官的有機結合,從而使知識能打破空間時間的限制,多層次、多角度、直觀形象地展示于學生面前,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學科之間的融合
俗話說的好“音美不分家”,那么一節美術課上如有音樂的加入,不僅活躍了教學氣氛,而且有助于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如在欣賞作品羅中立的《父親》時,教師首先出示這幅作品,沒有出示作品的名字,問“畫中人物是做什么的”,接著教師出示作品名字,問“作品名字為什么不叫《農民》而稱作為《父親》”,正當學生疑惑時,教師播放《父老鄉親》這首歌,學生通過這首歌大獲啟發,從中找到了答案——因為這位老農的形象已經遠遠超過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中華民族千千萬萬的農民,正是他們辛勤的勞動,才養育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他是我們精神上的父親。
總之,教師要爭做學生喜歡的老師,用個人的人格魅力感染每一個學生。注重個人教法的轉變,要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發揮學生的潛力,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中去感受美、體驗美、欣賞美、創造美,培養學生審美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強化學生的視覺審美感受。
(作者單位:吉林省通化縣東寶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