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幫助他們實現認知結構的重組和改造,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獲得初步的研究能力,掌握研究的方法,使學生體驗研究過程中失敗的痛苦、成功的歡樂,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創造潛力得以充分發揮,使數學課堂真正煥發生命的活力。
一、主動參與
傳統教學以教師的講為中心,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著教師轉,以教定學,讓學生配合和適應教師的教。長此以往,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學習的主動性會逐漸喪失。顯然,這種學習方式不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現代教學以知識為載體,學生在教師的激發誘導下,積極主動的探求知識。它關注的不是“懂不懂”而是“能不能”,強調的是學生的主動參與,引導學生沿著前人探索的路子去思維,實現知識的“再創造”。這樣學生不僅能掌握知識,還能學會學習的方法。這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必要條件。所以教師必須把學習的自由還給學生,把學習的空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權力還給學生,讓他們真正做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
1.創設參與情景
學習的效果和質量取決于學生主動參與的程度。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高,學習質量也高;主動參與面廣,教學效果就好。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應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習成為學生的強烈需求。由于活動情景是學生有興趣的,任務又完全能勝任的,他們便會積極主動的投入其中。
2.尊重學生選擇
教學中,應從學生的內在需求入手,了解學生對什么樣的問題感興趣,對什么樣的問題存在疑惑,想去研究。其次,尊重學生的內在需求,將探究的目標建立在學生的需求上,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自己選擇研究的內容,自己提出學習目標,自己實現學習目標。由于是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在目標的導引下學生以主動的姿態投入研究活動中,鍛煉了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獲得了研究問題的經驗,在主動參與中醞釀了創造的契機。
3.享受參與快樂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求尤為強烈。面對一個未知領域,孩子充滿了強烈的好奇,非常希望去嘗試一番。而對自己親自實踐得到的知識,會理解的更加深刻。教師要順應學生的這種需求,讓學生品嘗參與的樂趣,強化獲取知識的主動性。在系統的復習、應用了所學知識的過程中,體驗了主動參與的快樂,使學習成為學生生活中重要的感情經歷。
二、有效互動
眾所周知:多數數學老師在實踐中的互動形式主要有:1.提問,即教學中一問一答,教師提問,學生思考回答;2.多提問,一節課不間斷的提問,到黑板做題,力求照顧道全體學生;3.多討論,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后,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小組代表發言。這些形式是所有教師通常用到的形式,易于操作,實用性強。
(1)把握良好的師生互動的時機
教師在學生對知識困惑時,在學生產生錯誤是進行有效的師生互動能產生較好的效果。在需要探究時進行互動。心理學表明,人對“一知半解”的事物更容易產生探究的欲望。教師可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引發互動。如“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的教學,學生在分析角是由哪兩條直線被哪一條所截形成時是個難點,可設置有趣的問題,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幫助學生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
(2)課堂上引導學生合作探究,促進生生合作
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時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發揚教學民主。小組學習是課堂教學中生生互動的一種有效渠道,在小組中,學生不僅是玩的小伙伴關系,還是學習的合作伙伴關系,不僅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到發揮,而且在相互幫助、檢查、鼓勵中得到提高。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為學生學習提供了寬松和充分的學習環境,使學生減輕了害怕說錯的心理壓力,發言機會也多于師生交流,使學生體驗到合作的樂趣,增強了團隊合作意識。
三、學會方法
一名教師只注重教法,忽視了學生的學法,他所付出的努力和學生的能力提高是不成正比的,他的付出是徒勞無益,毫無價值的。只有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使學生具有一把打開知識寶庫大門的鑰匙,才能使學生終身受用。
為適應時代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在提倡個體獨立探索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方法及過程。這種學習形式符合學生“好合群”的心理特點,在愉快的合作交流中互通信息,互相學習、模仿,取長補短,從而擴大眼界,打開思路,產生一個人難以想到的新想法、新主意,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和交往能力,還能促進學生的創新思維的萌發。
四、提高能力
學習的核心和實質是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自我教育潛能,促進學生主動全面的發展。這種學習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敏銳地發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在知識探尋中孕育一種問題意識,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從而養成時時想發現、事事想探究的認知習慣。應該說中學生的探究與科學家的探究只有程度上的不同,本質上是相同的。讓學生親歷探究與發現的過程,不僅是讓學生通過多種活動去探究和獲取數學知識,以達到對知識的深層理解,更主要的是使學生掌握、認識并理解數學的一般方法,學會在生活中發現并創造數學,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敢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使數學學習方式從重視獲得知識結論向自主探究轉變。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