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學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教師追求的主要目標。本文從歷史課堂的教學設計、教學實施等環節入手,論述了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具體措施,確保實現高中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
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使得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越來越重視。所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指的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所收獲、有所提高、有所進步。具體表現為:在認知上,學生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學生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如何實現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涉及教學各個環節的一項綜合工程。
一、認真做好備課工作
備課是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節,是上課前的準備工作,直接影響著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如果教師沒能充分、透徹地理解教材,忽視了教學資源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將會導致教學低效的結果。因此,要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做好備課工作。教師應緊緊圍繞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認真準備每一堂課,多站在學生的角度、以學生的眼光閱讀教材、分析教材、審視教材,精心設計教學流程和教學細節,尤其是在導入新知識、深化教學重難點的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出創新性、可操作性。現代教學強調因材施教,教師必須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的知識現狀,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充分備課,為學生搭建進步的階梯,拓展學生的認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備課時教師還要特別注意材料的準備情況,如果準備的太少,太過簡單,容易讓學生思維定勢;準備的過多,雖然能夠擴散學生的思維,卻又會影響思維深度。因此,在備課過程中,教師應進行適當的篩選,多用那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以此來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營造平等、民主的教學環境
教師和學生作為教學活動中的兩個主體,雙方之間的關系是教學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直接影響著教學結果。實踐證明,和諧的師生關系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積極性,促使其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因此,教師與學生應該加強彼此間的交流,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雙向溝通,保持良好的交往狀態。師生之間的交流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提問、回答,而是蘊含教育性質的相互傾聽和訴說,交流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讓雙方達成一致,而是為了更好的理解對方的想法和觀點。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營造平等、民主的教學環境,讓學生處于一種輕松、自由的學習狀態,有利于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和主動精神,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優化課堂教學的情緒氛圍
在繁重的學習壓力下,學生常常會出現情緒上的不穩定,影響正常學習。因此,教師應著力培養學生積極的情緒狀態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使其形成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性格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優化課堂教學的情緒氛圍。一是教學語言的藝術性,教師幽默的語言、合理的速度、恰如其分的點撥會讓學生如沐春風,形成良好的情緒感受。同時,恰當、得體的語言運用能給學生以美的享受,調動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課堂,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二是教學過程的合理性,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在思維速度、接受能力和學習方法上存在的差異,科學合理的安排教學內容和課堂節奏,讓學生體驗到學有所成的快樂,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三是教學評價的科學性,運用課堂教學評價,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對于測評結果,要多些鼓勵和表揚,少些批評和責備,對學生的進步要毫不吝嗇的給予肯定和贊賞,使學生在最佳的情緒狀態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四、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激發學習興趣
成功的教學不是強制學生學習,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力量,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學習最好的刺激就是興趣,學生一旦對所學學科有了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學習動力,變被動為主動,積極愉快地投入到學習中,從而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歷史是人類過去的實踐活動,是已經發生的事件和行為。歷史知識的這種過去性特點,決定了學生對其理解、掌握的難度,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教師一般通過語言講解和圖片展示來進行課堂教學,但歷史是鮮活的、生動的,僅僅依靠語言和圖片是無法表現出其韻味的。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方式已經廣泛應用于現代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來輔助歷史教學,將圖像、文字、聲音、視頻等綜合為一體化,把已經是過去式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真實地再現在學生面前,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使枯燥、抽象的歷史內容變得生動、具體、形象,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比如,在講述文化大革命這段歷史時,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根據課本上的文字和圖片進行講述、分析,學生肯定提不起興趣,反之,借助多媒體教學,選取一些文革時期的照片、圖像、視頻,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將全國大動亂、紅衛兵運動等觸目驚心的歷史情景直觀的展現在學生面前,不但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加深了學生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理解和認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學習熱情。又如,在講述祖國統一問題時,首先利用多媒體播放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錄像片,當學生看到中英、中葡政權交接儀式上,鮮艷的五星紅旗在嘹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聲中冉冉升起,無不感到歡欣鼓舞和自豪,激起強烈的民族心和愛國感,再通過播放《七子之歌》,解釋七子的含義,導入臺灣問題,讓學生了解祖國的統一大業尚未成功,還要繼續努力,完成祖國統一、實現民族復興。從上面兩個例子中不難發現,多媒體的教學手段沖破了傳統教學的局限,提供了一個情境平臺,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真正走進歷史,從而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五、提高歷史教師的自身素質
提高歷史教師的自身素質,包含著很多層面的內容,其中最主要的是提高歷史教師的專業文化素質。歷史是一門貫通古今、包羅萬象的學科,時空跨度大,知識面廣,內涵十分豐富,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各個領域。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文化素質,不僅要具有貫通古今中外的通史知識結構,掌握主要的分類史知識,如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科技史、軍事史、思想史等等,還要對與歷史學科關系比較密切的其他學科知識有所了解,如經濟學、古漢語、地理學、考古學等。因此,歷史教師應端正態度,博覽群書,注重積累,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識和專業素養,從而更好的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和教學水平。當然,除了專業文化素質,教師的思想、行為也都對學生有一定的影響。教師如果擁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師生關系和諧融洽,雙方互尊互敬,學生就會“親其師,信其道”,將對教師的感情轉移到教師所教的學科上,產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為高中的一門重要課程,歷史學科的學習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社會意義,具有其他學科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它不僅承擔著傳統文化、愛國主義、開放精神等方面的教育重任,還肩負著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增強學生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重擔。歷史教師應踏踏實實做好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追求每一堂課的高效,堅持不懈,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研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田雪蓮.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融合[D]. 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2010,(07) .
[2]王欣. 高中歷史史料教學實施探究式學習的研究[D]. 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2010,(12) .
[3]黃嬋芳. 高中歷史學科有效教學策略研究[D]. 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2010,(07) .
(作者單位:安徽省無為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