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O7-0082-01
摘要:在電影美術家的眼里不單單是利用場景及道具來表現影片的歷史特點,同時需要特殊服裝設計來加強其藝術表現力,服裝的設置在其中往往是一種獨具匠心的藝術表現。以盔甲這種特殊的服裝造型設計來說,在不同的歷史片中它的體現也是有所不同的,不論是哪個時期的盔甲,它的呈現都必須結合它的功能性、時代性、藝術性等各個細節來設計,并做到整體的和諧與統一。通過對歷代盔甲的研究分析,再結合新時代材質的演變以及工藝水平的提高,本課題著重探討材
質的選擇與應用在影視劇盔甲造型設計中的重要性及藝術性特征。
關鍵詞:盔甲 再現歷史 材料 體現
引言
盔甲的起源是受動物“孚甲以自衛”的啟發而發明的,盔甲主要由兩部分組成:頭上戴的稱之為盔,身上穿的稱之為甲。甲又分為肩甲、胸甲、腿甲以及足甲等結構形制。因其由服裝和表明軍銜的標志組成,所以在今天又被稱之為軍戎服飾。
從外形上來說隨著歷史的發展可以分為單片式、側襟式、前開式、套衣式、披掛式、兩件套式以及披裹式。服裝是人類文化的代表之一。構成服裝三大要素的款式、材料和色彩不斷地發展和變化,軍戎服飾作為一種特殊的服裝具有很明顯的時代特征,不同的社會歷史、文化藝術及審美傾向,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軍戎服裝形式和服飾藝術。這種象征著古代軍戎的服飾和我們的歷史長河一樣無法被替代,因為它也見證了無數次鐵蹄般的戰爭,見證了歷史的更新換代,更加肯定了它不可磨滅的歷史。
一、盔甲造型在影視中的作用
1、體現時代背景
影視中的空間具有雙重性,既是演員表演的場所,又是演員所裝扮的劇中人物生存、行動的場所。因此,要準確地描述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需要我們清楚的認識當時的時代特點,它決定了服裝設計在影視不是純抽象的,在某種程度上帶有具體性、描繪性。凡是歷史片必定具有歷史感,運用影視手段表現歷史,不僅僅是簡單的歷史再現,而是藝術的再現歷史。在研究歷史資料時要盡力尋找創作依據,在局部真實可信的前提下,對全劇處理時可以依據劇本和畫面的處理重新構思安排完成人物盔甲造型的設計。要統一在還原歷史的前提下,也就是在歷史的基礎上創作藝術,在藝術的基礎上再現歷史。
2、刻畫人物形象
黑格爾曾說:“藝術中最重要的始終是它的可直接了解性。”“可直接了解性” 不僅指的是影視劇中盔甲造型設計所體現的歷史背景,人物性格的“可直接了解性”同樣是不容忽視的。當然,能否顯示出人物的性格、地位、品質是最基本的要求,比如,張飛直率、豪放的性格需要大快面的整體造型,避免瑣碎的造型設計。不同的盔甲造型在影視劇中往往彰顯出劇中人物不同的社會地位和性格。眾所周知,為使抽象的語言動作給人以形象的感覺,向觀眾提供審美想象的起點,特定的造型設計就起到了畫龍點睛和襯托演員身份、氣質的作用。不但主要演員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對一般配角或貼近鏡頭的群眾演員也同樣需要進行細致的造型處理,要生活化,貼近社會,另觀眾真實可信,更要突出歷史人物風貌。同時運用盔甲刻畫人物形象就需要追求自然可信的整體效果,并適時地采用國內新工藝、新技術進行藝術創作,力求使刻畫的人物性格突出,能高水準完成“再現歷史人物”的造型任務。
3、強調外觀審美
服裝設計對影片歷史感的創造起著重要作用,其中服裝工藝的制作更是起到深化主題、刻畫人物的作用。因此,盔甲制作在樣式設計上要能夠濃縮時代的精華,就其歷史感而言,其設計只能往前靠而不能往后靠。比如,在設計隋朝服裝時,可以用初唐的服裝進行改裝,但紋飾上一定要回避明清圖案的特點,強調歷史特征;在色彩上要在沉著中求變化,運用“灰化”理論盡量使色彩有一定厚度、深度,不要浮于表面;在材質上要凝重古樸,強調服裝盔甲設計的生活感,克服人為的舞臺感,是使影視劇成為真正“歷史片”而不是“古裝片”的重要措施。
對一些重要人物的盔甲可以根據劇情以及導演的要求進行夸張設計,最終達到既美觀又符合劇中人物性格、背景,并且要符合演員自身的條件,盡可能的把人物、演員、服裝三者融為一體。
二、盔甲在影視中的造型設計
盔甲的設計與制圖是影視劇制作的前期工作,在造型時要為導演提供一個形象的依據。因此,要熟讀劇本,聽取導演對劇本的闡述、寓意、大體構思,再收集形象資料,根據劇本和導演的要求進行案頭設計工作,按照比例和實際情況畫出盔甲造型設計的效果圖、結構圖、局部圖,以方便制作和呈現。
盔甲造型完美的呈現需要制作與設計的相互融合,其中在制作前的選材是尤為重要的。構成盔甲的材質分為兩類:硬材質和軟材質。軟材質包括棉、麻、毛等,貼身起到保護皮膚、緩沖傷害、銜接過度和裝飾的作用。硬材質包括各種金屬、塑紙、玻璃鋼、鋁合金等。在盔甲造型中,除了要清楚的表現盔甲的結構轉折,銜接關系,色彩與材質的表現是至關重要的。盔甲的色彩紋樣、肌理將決定其材質。其色彩可以是銀色系、金色系,還可以是穩重的褐色系。肌理可以完善質感、豐富細節,包括飽經滄桑的觸感。體現是一門學問,如精致的盔甲可以選擇用廉價的馬糞紙制作,將軍頭盔上的明珠可以用噴了噴漆的扣子代替,一些活動量不大的部位可以采用輕便的麻袋紙做材料。面對沒有利用過的材料,要努力用新思路去嘗試、去改變,面對沒有見過的材料,可以將它打破重組,破壞其原有構造,形成新的材料語言,產生新的精神語言。
在盔甲設計中可以應用拼縫、飾釘、線邊、反面正用、深層特殊的磨洗等多種外觀附加裝飾處理手段,從而為粗獷的盔甲設計注入細節處理。盔甲外觀附加裝飾設計的趨勢是以材質外觀設計為構思源泉,完善面料處理、搭配技巧,通過材料發揮出與眾不同的特色,傳達盔甲最本質的美。
參考文獻:
[1]劉永華.中國古代軍戎服飾[M].第1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朱松文.服裝材料學[M].第1版,中國紡織出版社,1996.
[3]周鋒.中國古代服裝參考資料[M].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
[4]胡天虹.服裝面料特殊造型[M].廣東:廣東科技出版社,2001.
[5]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6]江冰.中華服飾文化[M].第1版,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