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日常交際領域,電郵替換了書信,博客替換了日記,鍵盤輸入換下了傳承千年的漢字書寫,計算機的頻繁使用,讓許多中國人成了提筆忘字的“新文盲”。一位在媒體供職的媒體人士說:自己上學時還練習書法,現在寫的字變得很難看,還經常出錯,一手好字被計算機“廢了”。現在重外語輕母語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從幼兒園到大學,為了考試,都只是考英語。社會生活中,許多人對中華文化淡漠,電視字幕和大街上的商家招牌錯別字泛濫。一項調查顯示,2000多名受訪者中,超過八成的人有過提筆忘字的經歷,超過七成的人在工作生活中手寫機會很少,許多人擔憂這將使漢字的文化傳承陷入危境。
最近,一些文化學者在陜西白水縣──漢字之祖倉頡的故鄉發起倡議,農歷“谷雨”設立“中華漢字節”,──“漢字是中華文化的根本,應該設節日慶祝”。他們還將向全球華人征求意見和聯署簽名,推動兩岸共同認定這項倡議,并力爭明年把設立“中華漢字節”作為陜西省的一個人大議案,向全國人大提出。
這一倡議,得到了許多學者的支持和贊同,“設立漢字節可以讓世人更多地知道漢字的偉大、科學、神奇,樹立民族自豪感,自覺地敬惜漢字,規范書寫使用漢字,規范網絡語言”“漢字作出了那么大貢獻,沒有一個節日慶祝是不合適的”……
中國學者們推動為漢字設立節日,彰顯了他們作為文化人的文化義務和社會責任,而更讓他們感到文化焦慮、牽系人心的,是當前我們的漢字的窘境,網絡時代的漢字書寫的命運。
文字,是一種歷史。文字,是一種創造。文字,是一種文化。文字,是一種記憶。文字史,其實就是一個民族的生活史、文化史、精神史、心靈史。對于我們每一個個體生命來說,我們民族的文字──漢字,培養了我們的歷史情感,給予了我們身份的認同,鐫刻著我們共同的記憶,烙印下我們民族的印記。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發展的最大貢獻,就是我們所創造的漢字。
許久以來,有著泱泱五千年歷史文化傳承的中華民族,從南到北申報了那么多的“世界人類文化遺產”,但似乎忘掉了最偉大的一項,那就是中國的漢字。漢字如詩如畫,如夢如幻,它的象形之美、結構之美、意蘊之美、音韻之美,獨步世界,舉世無雙!就拿“人”字來說吧,雖然不過那么兩畫,卻讓歷代書法大師們寫得千姿百態、氣象萬千、意蘊無窮……因為我們優美的漢字,我們成為了詩歌的大國,成為了舉世無雙的書法藝術的大國。
而今天,我們的漢字,卻正在遭受各種圖像的進攻,正在受到網絡“雷詞”的進攻,正在經歷技術力量的進攻,正在蒙受所謂“文字整形”的進攻,正在解放的狂歡中耗盡能量走向衰竭……漢字的這種窘境,網絡時代的漢字書寫的命運,讓人關切和憂慮!
其實,一個時期的社會文化生活中流行的語言、文字,應該看作是在每一點上與我們的生活互相滲透的東西,與我們時代的心靈和精神具有密切的聯系。網絡語言的泛濫,漢字被肆意錯改、錯用,提筆忘字的“新文盲”的出現,實際上是反映出了我們今天的心智、情感、精神和創造力,越來越趨向于衰弱和萎縮,我們陷入了過度的精神貧困,這從一個側面提醒我們,是該認真審視和反思我們的心靈和精神了。
編輯/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