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tǒng),把做人的大規(guī)則和大原則放在第一位,做人首先要樹立一個大觀念,做一個有原則的人,一個符合基本道德規(guī)范和準則的人。
“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敬愛兄長,說話要恭敬、謹慎、誠信、要博愛大眾、親近仁義的學說、親近有道德的人。這樣努力實踐,假如還有多余的能力、多余的體力、有多余的時間,再去讀其他的書,再去講求其他的學問。
在李里先生看來,孝道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無違,不要違背自己的身份地位而盡孝;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怎樣才能算做孝?不要違背禮儀。當父母活著的時候,應按一定的禮節(jié)侍奉他們;他們?nèi)ナ懒耍瑧匆欢ǖ亩Y儀要求安葬他們、祭奠他們。
如你是科級干部,那么就要按照你現(xiàn)在的身份來孝敬父母,而不要為了表示孝敬擺出處級的排場,這樣也會讓父母感覺不自在而心不安,父母的心不安也就失去了孝的意義。
對于孝,錢文忠在《解讀弟子規(guī)》里面表達了這樣的觀點,親所好,力為具;親有惡,謹為去。孝的第一步是傾聽父母的需要,盡量按照父母的需要努力去做,不一定都能做到,但是要努力去做。父母所厭惡的事物,要小心謹慎的去除,包括不好的習慣。
第二層次唯其疾,父母唯其疾而憂;
這句話的意思是要孝順父母就應該善待自己,好好愛護父母給的身體,這才是孝。
人生病有很多原因,外感六因而內(nèi)感七情,喜怒哀樂悲恐思,都會傷害到身體而生病,俗話說避風聚水,避風如避箭。
《黃帝內(nèi)經(jīng)》里講到喜傷心,怒傷肝,悲傷腎,哀傷肺,思傷脾,很多人生病是因為控制不了情緒。看別人當官,生氣;提不了教授,郁悶;錢多了,擔心。人不能沒有情緒,但一定要有度,不要當情緒的俘虜,要做情緒的主人,心養(yǎng)好了就是身體自然會好。
第三層次,關心父母,給予感情;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錢穆白話譯為:現(xiàn)在的人只把能養(yǎng)父母便算孝了。就是犬馬,一樣能有人養(yǎng)著。沒有對父母一片敬心,又怎么能和犬馬區(qū)別開來呀!
孝是有機的互動,是尊長和小輩之間愛的交流,絕對不是單方面給父母物質(zhì)的供養(yǎng)。比如有高興的事情要跟父母一起分享讓他們高興,父母喜歡的食物要想著給父母送過去,如果與父母離得遠,要時常將自己的情況跟父母溝通,如通過視頻和他們聊天等。
第四層次,和顏悅色。色難,臉色好。
“色難”說的是給父母一個好臉色比什么都難。
“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是孝乎?”說的是你以為你把好吃好喝的先給父母端上去,有什么活你搶著干,這就叫孝順嗎?這不夠的。你能給他們好臉色,比給他們幾萬塊錢;比給他們買一個豪華的房子;比你帶他們坐飛機去歐洲游都更孝順。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想想父母的年紀,年紀記在心里,一方面你很高興,他們還在,你就是孩子,另一方面因為他們年邁而擔憂。
作為兒女,有一種很傷痛叫“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孝是從給給父母好臉色開始,從點點滴滴做起,不用講以后陪他們做什么,也許以后就“親不在”。
《弟子規(guī)》關于“孝”有: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如果長輩愛我,那么孝順長輩又有何難,如果尊長不喜歡你,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討厭你,在這種情況下,你還對長輩孝敬,就是顯示出你的賢德了。尊長有錯,小輩可以批評,但是要格外的注意方法,態(tài)度尊敬,語言要婉轉(zhuǎn),考慮到自己的身份,維護尊長的地位和威信,這是傳統(tǒng)要求。
三年無改于父道(道即是父母身上的美德),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隨時讓父母知道自己的方位、地方、等情況這才是真正的孝。編輯/書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