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在《論語·鄉黨》中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驅逐食品添加劑不現實
吃——無論如何都是人生大事,所謂“一吃二穿”,人生在世以腸胃為根本。將食品添加劑從生活中驅逐出去是不現實的。因為我們不可能自己做醬油,也不可能不去餐廳吃飯。正是由于食品工業的發達,以及形形色色的添加劑,才使我們的飲食生活變得如此豐富、高效和“方便”,隨時買到想吃的東西。
“如果一味追求‘方便’‘快捷’,天然食物中的健康成分,很難在加工中完全保留;天然食物的美好特性,也只能存留非常短的時間,消費者應當接受這個基本事實。”健康與美味未必能夠完美統一。
回到家庭烹飪不僅重塑身體,也重塑了心靈
要想真正避免攝入大量的食品添加劑,可行的方法就是自己購買新鮮天然的原料,花費一些時間,回到廚房,回到家庭烹飪。
孔子不僅喜歡烹調精致,而且講究衛生。變味的不吃,不新鮮的不吃,烹調手藝糟糕的不吃,反季節的食品不吃,調味不好的不吃,肉多了不吃,沒有用規定的刀具、按照一定刀法切的肉也不能吃;市面上買的肉,不新鮮的也不吃。
廚房里有各種調味料,包括醬油、砂糖、鹽、醋等基本調料,可能也有化學調味料谷氨酸鈉(味精),此外添加劑的東西就是小蘇打、發酵粉之類了。如果是自己腌咸菜,可能還有給蘿卜咸菜上色的梔子色素。 沒有人會用防腐劑山梨酸,也不會用苯甲酸、增稠劑、胭脂紅、亞硝酸鈉和多聚磷酸鹽。
即使自己動手做一份醬料或調味汁,也可以少攝入十幾種添加劑。購買的食物加工度越高,使用的添加劑也越多。從健康的角度看,家庭烹飪的好處,不僅是避免食品添加劑,新鮮食物可以提供最平衡的養分、最多的保健成分、最多的膳食纖維,還能提高免疫力。
孔子一生坎坷,但最終活了73歲,在平均壽命30多歲的春秋時期已是高壽,這和他的“食經”是分不開的。
回到廚房,帶給我們的并非只是身體的健康
以今日的飲食科學看來,這些都是健康飲食的基本出發點:食材要新鮮,按季吃菜,少吃肉,少喝酒,多吃姜,切肉生熟分開,少下館子。
吃一頓飯很快,但我們必須告訴孩子,做飯要花很多工夫。花工夫做出來的飯菜,不僅塑造了孩子們的身體,還塑造了他們的心靈。
吃是一種“獲得生命”的行為,我們獲得了其它生命體的生命而生存下來,孩子也能夠感受到生命的寶貴與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