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物,一直是中國文化一個隱秘的中心。沒有哪個民族,像我們這樣,讓食物在歷史、文化、生活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
最早的文學典籍《詩經(jīng)》,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這個淵源。
《閉宮》為當時魯國的史詩,說到祭祀,有詩句這樣描寫:為了秋天舉行祭禮,夏天就養(yǎng)好了牛羊,白色的豬與赤色的牛。
《豐年》一詩,是農(nóng)事完畢后祭祀祖先的樂歌,詩里說:豐年多黍多稻谷,堆滿了高高的糧倉。千車萬擔難計數(shù),可做成清酒與甜醪,獻給先祖先妣,讓所有禮儀都合度,福澤自會從天普降。在商周時,鼎甚至成為了國家的首要象征物,其實它就是當年的炊具。
詩經(jīng)年代,無論是宮廷的祭祀、慶祝等重大場合,還是民間接待親朋好友,飲食都是人們活動的中心,與我們今天的行為方式完全類似。
《楚辭》描繪了周王祭祀祖先的場景:廚師們小心地烹調(diào),案上的肉堆得高高,有的燒,有的烤。君婦儀容端莊,準備了豐盛的菜肴,舉止從容地接待賓客。在祭完眾神后,食物會被到場的嘉賓分享,這是中國祭祀的獨特之處。詩結尾道:席上的菜肴豐盛美好,毫無怨言人人稱道,醉了也飽了,老少鞠躬叩首:神靈愛吃這酒食,定會保佑君健康長壽。
相比起來,民間宴請親友,則淳樸得多?!斗ツ尽吩娭羞@樣描寫:伐木聲聲,酒香縈繞。宰了肥肥的羊羔,邀請諸位伯叔。寧可有事不能前來,也別讓人說我怠慢沒禮貌。打掃好居室,擺上一桌美味佳肴。詩還總結道:擺好了盛滿酒食的碗盞,不要疏遠了兄弟姐妹。人與人傷了和氣,往往是為了酒食這樣的小事,這與我們今天對人情世故的感受,幾乎完全一樣。
在很多中國人的心目中,與誰在一起吃飯,誰先入席誰后入席,都是判斷一個人社會地位的標準之一。《詩經(jīng)》中也有這樣的體現(xiàn)。《韓奕》寫的是當年鎮(zhèn)撫北方諸邦的韓侯。他在受封返國的途中,路過屠城,就是由當?shù)匾晃幻酗@父的富紳接待的他。詩中說,顯父設宴為他餞行,清酒百壺,盛況空前。都有些什么葷腥?鳊魚、老鱉又燒又燉。都有些什么蔬菜?有的是香蒲和竹筍。主人送他什么?一輛高車四匹好馬。佳肴擺滿宴席,賓主們笑語喧嘩。
至于在宴請時,誰先入席、誰后入席,周初的禮俗倒是比今天多了一些平等的精神?!缎腥敗穼懥诉@樣的宴請:茶酒擺好了,席子鋪上了,仆人們不斷地搬來茶幾,賓主們?nèi)缫淳?,有各種各樣的酒器。肉汁肉醬也都端上了,燒的烤的香氣撲鼻。其中牛肚牛舌最為美味,唱歌打鼓喜氣洋洋。這時,誰先入席呢?原來要靠射箭比賽來決定:準備了堅硬的雕弓,質(zhì)地精良的利箭。弓弦響處箭已中靶,按得分次序請入筵席。一個個弓開滿月,一支支箭搭上弓弦。射箭的人像樹一般站立,就算失敗了主人也不會怠慢。原來入席先后,并不是今天的俗套,古已有之。不過參加這樣的宴會,還是有些意思的。
通過《詩經(jīng)》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那個時代人們對外在秩序的認知、對內(nèi)心情感的理解,很多時候也是以食物來比照的?!赌竟稀分械拿洹巴段乙阅咎遥瑘笾原偓?。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本陀羞@個意思。詩中說的木瓜、木桃,就是當時的水果,但“我”卻愿回贈美玉,可以想象作者渴望永遠相好的情真意切。
說《詩經(jīng)》是食經(jīng),并不過譽,因為其中提到食物之處太多了。也許從這部古老的典籍中,我們更能體會到食物在我們文化中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