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謝命運讓我知難而進,一步一個腳印走出家門,走出國門,走進光明,走向世界。”
“失明將我的人生一分為二,29歲前,超越別人;29歲后,超越自我。一個人可以看不見道路,但絕不能停止前進的腳步!100次摔倒,可以101次站起來!”對于失眠給自己人生帶來的影響,中科院48歲的女教授楊佳覺得是人生的“又一次站起”。
在29歲那年,楊佳的雙眼不可逆轉地失眠,命運讓她永遠陷入黑暗。可是,在理想和信念的支撐下,她用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客服了無數困難,不僅重返講臺,而且還成為哈佛大學建校以來首位獲得MPA學位的外國盲人學生,兩度當選為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委員會副主席。
逆境轉角處,父親變身“拐杖”
楊佳出生于1963年,1978年高考時,楊佳還是長沙市一名高一學生。“學校推薦我去試試,我想那就試試吧。”同年9月,15歲的楊佳邁入鄭州大學校門,就讀于外語系。鄭州大學外語系畢業后,19歲的她成為了一名英語教師,并第一次參加高考閱卷。22歲時,楊佳考上中科院的研究生,24歲成為當時最年輕的講師。那時在年輕楊佳的眼里,滿是陽光。
可是,命運之手卻“橫刀奪愛”。1992年春天,29歲的楊佳忽然感覺眼前的世界變得朦朧起來,看書讀錯行,眼前的視野像大幕一般徐徐落下。經醫生診斷是視神經病變,失明不可逆轉。“拿到診斷書我的父親一夜白頭。”“北京新圖書館的圖書證剛剛拿到手中,我最喜歡讀書”,曾經的藍天白云、親人笑臉再也看不見了,苦心經營的婚姻也隨之破裂,這些都讓她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和驚恐。
有一次乘坐公交車,有人提醒她,“那兒有個座”,楊佳卻無法挪步,她在想:“那兒”是哪兒?一個連“這兒”、“那兒”都分不清的人,生命位置又在哪里?在和黑暗博弈的日子里,她不得不思索:“人這一輩子,路該怎么走,是在別人的同情和憐憫下走完這一生,還是在困境中重生?”
經歷過了苦苦掙扎,楊佳放下包袱,毅然選擇了重新出發。她像個蹣跚學步的孩子一樣,在父母的幫助下,穿衣、吃飯、走路一樣樣地從頭學起。而她最心愛的閱讀,更是割舍不下,看不見書,就聽書,哪怕錄音機用壞了一臺又一臺;寫不了字,就學盲文,哪怕從最簡單的ABC“摸”起。
而在楊佳的內心,依然隱藏著一個夢——教書。盡管對于一個盲人而言,這樣的夢想有些遙不可及,但當楊佳和父親說起時,卻得到了一個有力的回應:“爸爸給你當拐杖!”
就這樣,失明19年,6000多個日日夜夜,楊佳緊握著父親的手臂,坐公交、擠地鐵,輾轉到教學樓,風雨無阻。
“早晨不到6點,我和父親就出發了。”早上8點,楊佳總會準時在教室迎接學生。她依然寫著漂亮的板書,但沒有人知道,她緊貼著黑板的左手是在偷偷丈量著尺寸;她采用多媒體教學,操作臺的觸摸屏上被貼上一小塊一小塊的膠布作記號;新學年第一堂課,她總要盡量多提問,那是她在用心記住學生們的聲音;她還通過計算機以電子文本的形式批閱學生的作業。“我從來不在課堂上說我眼睛看不見,教學的標準不能變。”楊佳說。
在教學評估中,楊佳得了98分。學生們在留言簿上寫道:“我們無法用恰當的言辭來形容您的風采。您的內涵如此豐富,您的授課如此生動,在獲取知識外,我們獲得了樂趣和做人的道理。”
在失明前,楊佳還有個出書的心愿。她嘗試新的電腦語音軟件,苦戰數月,瘦了一圈,出版的《研究生英語(論壇)寫作》、《研究生英語閱讀》燈,得到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
楊佳找回了自信,“看”到了光明。她堅信:“只要活著,就應該讓生命活出尊嚴,活出力量,活出希望,活出快樂,更活出愛。”
學業有成時,心系報效祖國
如果說這些已經足夠精彩了的話,但對楊佳而言,那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因為熱衷挑戰的她,并沒有止步。
2000年,楊佳憑著自己的實力,考入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攻讀世界排名第一的MPA學位,師從于《軟實力》一書的作者、全球化理論權威約瑟夫·奈。
哈佛老師上課思維活躍,形式多樣,經常采用案例教學,從不照本宣科,而且還喜歡借助于圖像講解。對普通學生而言,這樣的教學方式一目了然,很容易接受和消化,可對楊佳來說確是頭疼,只好課后加班補習。
哈佛大學課程多,課后閱讀量很大,要求也非常嚴格,每次布置不下500頁,普通學生都感覺時間不夠用,楊佳必須比別人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首先得把資料一頁一頁掃進電腦,再通過特殊的語音軟件把內容讀出來。這樣一來,通宵達旦地學習就成為常事了。
楊佳知道,只有與時間賽跑,才能提高閱讀速度。于是,她經過訓練,終于將由原來每分鐘聽200多個英文單詞,提速到400個,幾乎就是錄音機快進時變了調的語速。幾年來,一遍遍地開始,一遍遍地停止,錄音機的按鍵幾乎都被按到沒有了彈性。
6門課,楊佳有一臺特殊的鍵盤,每一門課按下一個開關鍵,等同學幫她確認工作鍵的燈亮了后,她就開始飛快地記筆記。“她的筆記就是完整的講義。”同學們說。
就是這個擁有“最完整講義”的學生,不僅圓滿完成了學習任務,還超出學校規定,多學了3門科目。畢業典禮上,院長約瑟夫·奈親自給楊佳頒發畢業證書,并對她說:“祝賀你!佳,你是中國的軟實力!”頓時全場幾千名師生自發起立,為哈佛大學建校300多年來第一位獲得MPA學位的外國盲人學生鼓掌。
哈佛學成歸來,楊佳有了更大的舞臺。在中科院研究生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楊佳在中國首創《經濟全球化》、《溝通藝術》課程,成功將哈佛MPA課程本土化,受到同事和學生的歡迎。她的課程被掛到網上,創下中科院研究生院“空中課堂”點擊量第一的紀錄。
盡管行動不便,楊佳卻熱衷參與各項志愿者活動。她在擔任奧運會專家顧問期間,為北京奧運會、殘奧會賽會志愿者制定“NP3S”專業服務標準,填補國內空白。她利用專業優勢,服務社會,積極推動我國的殘疾人權益保障事業,并擔任了《科技助殘全球化與標準化》科研項目負責人。
楊佳還是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唯一的盲人女性。作為民主黨派人士,她認真履行參政議政職責,積極為國家建言獻策。在政協會議期間,她就“關于通過殘奧會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和10余項涉及殘疾人權益的問題進行呼吁,并圍繞節能減排等問題遞交提案。
“一個人以何種方式獲取知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運用所學知識服務社會、報效祖國。”楊佳說。
知難而后進,奏響命運最強音
“感謝命運讓我知難而進,一步一個腳印走出家門,走出國門,走進光明,走向世界。”回首自己的人生歷程,楊佳總是不忘感恩。
2008年10月,在外出差的楊佳突然接到通知,要她赴紐約競選“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委員會”委員。她知道,這次自己是代表國家政府來參與競選的,一定要全力以赴。在激烈的競爭面前,她淋漓盡致地發揮著自己的語言優勢,用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熱情地和各締約國代表交流。最終投票時,她在首輪就高票勝出,非常順利地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位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委員會委員。次年,她當選為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委員會副主席。2011年4月,她再次當選為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委員會副主席。
在聯合國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人權領域斗爭無處不在。當時聯合國秘書處打算以經費緊張為由,要求殘疾人權利委員會在工作語言中取消中文,楊佳聽說后,立即準備了各項材料,找到關鍵人據理力爭,最終聯合國不得不放棄了此前的訴求。楊佳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捍衛了中文在國際上的地位,為國家贏得更多話語權。
青海玉樹地震發生后,楊佳第一時間說服殘疾人權利委員會發表聲明,對我國切實有效保障震區殘疾人的各項權利給予支持,隨后更多國際社會的人道主義響應,也積極加入進來。這種速度對聯合國來說前所未有,被推崇為“中國模式”。2011年4月,她再次當選為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委員會副主席。
“一滴水也能映出太陽的光輝。通過我可以讓世人看到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精神,看到一個大國的崛起,一個和諧社會的構建,因為只有國家好了,殘疾人才會好,殘疾人好了,國家會更好。”楊佳這樣說。
哈佛畢業10年,楊佳做的工作再次受到關注。2011年5月,楊佳榮獲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校友成就獎”,成為在今年提名的全球120多位杰出校友候選人中唯一的獲獎者,也是第一位獲得這一獎項的中國大陸人。
每一步,都凝結著數不清的汗水和付出;每一步,都奏響著命運的最強音。在最近幾年,楊佳最喜歡的便是奔赴全國各地的高等院校,和大學生們分享自己的故事。楊佳告訴他們:“一個人可以看不見,但不能沒有見地;可以沒有視野,但不能沒有眼界;可以看不見道路,但絕不能停止前進的腳步!100次摔倒,可以101次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