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業素養課為學生建立了一個“一半校園,一半職場”的動態成長環境,最終讓學生以符合社會需求的職業化習慣動態成長,從而最大化地對接社會、企業對人的真實能力的需求。
在大學生就業形式依然嚴峻的形勢下,職業教育以其獨特的形式在中國的教育體系中形成一個奇特的現象:各地職業院校的就業率均在95%-100%之間,成為中國教育體系“就業板的績優股”,這與高校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窘境形成明顯反差。
然而,深入了解則會發現,這僅僅是表面上的榮耀。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和大學生就業形勢相比,中職生就業形勢看似相對樂觀,但其高就業率背后卻是低就業質量。當年畢業時,工作就很好找,但很難漲工資,沒有太多晉升的空間,職業前景黯淡,這是一些畢業生的感受。
一些企業管理者坦言:職業院校的畢業生有一定技能,但職業素養不足。企業不會看重職校生有多高的技能,因為面臨頻繁的技術升級,學生掌握的技能基本上都是過時的。企業管理者認為,僅僅是有技能已經無法滿足企業現在的要求,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不僅是技術好,還要有良好的心態和成熟的心智,以及交流互動能力、創新型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職業倫理等。這其中大部分是對一個人職業素養的要求。而如今,大多數職業院校對學生職業素養方面的關注非常少。
企業需求方和教育提供方之間的不和諧似乎形成了一道時隱時現的鴻溝,社會各方都在探索溝通雙方的途徑和橋梁。有人說,提升職校畢業生競爭力的不僅是技術,還有職業素養的培養。
“對職業教育發展的藍圖,怎么描繪都不過分;對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過分。”溫家寶總理在強調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時說下的這番話被廣為流傳。如今,職業教育在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顯,各級政府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
“不論你當多大的官,你有多高學位,你每天的生活質量直接取決于職業教育。”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葛道凱曾解釋,職業人在自己的崗位為社會提供的服務構成了一個社會服務的鏈條,這影響著所有人的生活質量。如果職業教育質量提高了,我們整個社會的生活質量都會提高。
職業教育,是在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對生產實踐要求越來越高,傳統教育提供的理論與社會需要的實踐之間落差越來越大的背景之下興起的。“職業教育為這個負面的落差做了積極的補充,它有效地磨合了理論與實踐”,北京瀾海源創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高級顧問表示,“職業教育的發展有著深刻的社會動力,而職教機構則恰如其分地填補和滿足了這種來自于學生和企業的雙重需求,根據市場需求來界定,市場缺什么樣的專業人才,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
引爆職教模式改革的導線
有“世界工廠”之稱的東莞,是珠三角地區最重要的制造業基地之一。按當地人的說法:“東莞只要堵車10分鐘,全世界的電腦第二天都會全面漲價。”但人力資源的不足也讓社會各界憂心忡忡。東莞市一些有影響力的企業高管說:“我們企業需要的不是來打份工、掙份錢或者混口飯吃的人力,而是人才!但是進入社會的很多學生在這方面的認識基本等于零!這導致企業需要花大量的時間來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綜合素質。”
這幾年,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年年都鬧“用工荒”。近年來,東莞市各鎮區充分依靠和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市場優勢和傳統優勢,實施“一業帶一鎮、一業興一村”的發展戰略,形成了虎門服裝、厚街家私、常平物流等一批特色產業城鎮。廣東省東莞市教育局清晰地認識到,企業缺少的不僅僅是員工數量,更需要能發揮作用的人才。因此,東莞市教育局聯合多個相關部門制定了《東莞市中職學校骨干專業設置方案》,對中職學校專業進行“大洗牌”,形成“一校一特色”,對接地方產業。
一年來,東莞市教育局在全市職業學校中選取11所學校推行“讓職業教育與社會需求同步”的探索,把企業所需求的職業素養教育前置到學校。今年9月,東莞市已把職業素養課程納入11所職業學校的正式課表,讓東莞超過50%的中職在校學生提前感受職業素養教育為他們職業成長帶來的轉機。職業素養課程涵蓋開發團隊合作、溝通、問題解決、時間管理等內容,東莞市教育局邀請北京瀾海源創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對全市職業素養任課老師進行培訓,矯正職業教育重視技術能力培養輕視職業素養教育的偏差。此舉可謂東莞市的一大創舉,是校企合作深度發展的生動體現。
最近幾年,東莞市還探索了“車間進校”、開辦企業專班、建立“企業課堂”、引進企業資源開展師資培訓、與企業合作開發職業素養課程、與行業協會聯辦技能競賽等獨創性的做法。從全國校企合作發展趨勢來看,這些做法不僅新,而且具有更豐富的內涵,是深層次的校企合作,更加有利于職業技術人才的成長,也更加契合產業優化升級的需要。
東莞市教育局副局長黃金海表示,淺、深層次校企合作的區別在于,企業是否參與課程設置、師資配備、教學管理、教學評價等學生培養的核心環節。淺層的校企合作,往往是學校主動、企業被動。深層的校企合作,企業的積極性和主導性大大提高,借助學校為自身發展培養合適的技能型人才。
業內專家分析,作為省級示范區的東莞職教的成功在于政策保障、資金投入、機制創新等全方位的努力,其中一大秘訣就是推動校企深度合作,引進企業共同培養,探索職業教育新模式,而職業素養課程開發項目在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打開師生雙贏局面的鑰匙
一個職業素養不足的學生進入企業后,要經過企業的修復才能成為合格的職業人。職業院校培養不出具有職業化的畢業生,是因為在職校中有企業經歷的老師并不多。職業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真正作用是,以學生未來適應社會發展為導向,幫他們面對現實的社會、職場,培養其觀察與思考、做人與做事等方面的軟能力。讓老師參與課程開發,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一批具有職業素養的老師,使他們給學校給學生營造更多的立體學習的環境。
培養職業化的老師是讓老師從參與課程開發開始的。“為什么不直接給我們課件讓我們背,卻讓我們參與課程開發?這好像把我們扔到海里,只給一個救生圈,我們不知所措了。”東莞市職校教師向明提出過質疑。他說:“開始真是不適應,后來,我明白了。以前經歷的是填鴨式的教育,老師填完我們,我們去填學生。職業素養課程開發讓我們的教學觀念覺醒了。”
職業素養課程體系根據不同年級的特點安排不同的課程。一年級的5門課程有“成長的翅膀”、“個性場合與魅力”、“融入團隊”、“讓聽者聽懂你的心里話”、“時間與我同行”,目的是培養學生做人做事的基礎職業行為能力。二年級的5門課程是“創業精神”、“服務意識”、“如何銷售自己”、“問題伴我成長”、“企業生存記”,目的是培養他們貼近職場中的思維應用能力,給他們的長久持續發展埋下思想的種子。三年級的“職業規劃”和“成功面試”兩門課是著眼當下與未來的關聯,指導學生用自己現在的準備與企業未來的能力要求形成對接。
每位老師經過3個月左右的課程開發后,就先后在學生中進行了試講。職業素養課程從一開始就受到了學生的歡迎。一些學生剛進入學校或者進入企業時,對目標的圈定比較模糊。“成長的翅膀”課程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已經結束了純學生與純消費時代,進入了準職業人時代,開始了自己未來職業狀態的準備。同時,課程給學生一套切實可行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知道如何管理自己,如何實踐自己。
學生剛進入企業時往往心氣高,希望最快速地做出業績證明自己,于是都選擇待遇高的工作,但后來發現,那需要整合很多資源,有一定的協調能力,與多部門打交道。對于學生來說,進入企業首先是在企業生存下來,之后才是發展。針對這個問題,“企業生存記”課,用大沙盤演練的形式,通過設定不同級別的企業任務,讓他們找到20%的關鍵問題所在,尋找他們在新環境中的學習方法。
在東莞最早推行職業素養課程的塘廈理工學校校長巫云介紹,上完職業素養課后,老師們都體會到了那些文化基礎薄弱、習慣了破罐子破摔的職校學生的變化。在校園路燈甚至衛生間昏暗的燈光下看書的有他們,躲在被子里打著手電筒學習的也有他們。一個學生說,他在畢業離校前的最后半年,看的書比過去兩年半還要多。職業素養課后,這些學生已經由學生轉為不折不扣的職業人了。
對接企業社會需求的橋梁
如今,“職業素養”這個詞不僅成了東莞市眾多職校師生嘴里的流行語,而且許多學校也沿著如何提高學生職業素養的方向開始了真刀真槍的各種新實驗。
職業素養課程開發在校園內的連鎖反應,對于習慣了幾十年教學傳統的專業課教師來說,無疑也是一次艱難選擇:是堅守傳統傳道授業方式不變,成為被企業、學生逐漸邊緣化的個體,還是因時而變,走到職業教育改革的前臺?這些專業課教師面臨的一個現實難題是:強調學生“硬技能”培養的專業課,能否從職業素養課程中借鑒和吸收養分?
“讓中職教育與社會需求同步”職業素養課程開發項目從培養職業化老師開始,此項目要達成三大目標是:第一是為職業學校開發出與職業素養話題相關的12門課程;第二是讓老師掌握職業素養課程開發的整個流程,以及相關課程開發工具、職場素材的應用;第三是為各校培養12名能夠承擔12門職業素養課程的授課老師。最終,隨著老師對職業素養認識的深入,進而提升整體中職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水平。
這個項目是以中職學生未來適應社會發展為導向,幫他們確定多維度的學習方法。對職中生而言,面對社會、職場的學習,不僅是課堂中知識的學習,也包含了觀察與思考、做人與做事立體的學習能力。此項目通過指導120位老師對綜合職業素養的深入理解,并將職業素養的培養融入課堂,為學生建立了一個“一半校園,一半職場”的動態成長環境。最終目的是讓學生以符合社會需求的職業化習慣動態成長,能最大化地對接社會、企業對人的真實能力的需求。
職業素養課程用3年的時間,幫助學生養成一套適應職場的好習慣,讓學生能完成職場生存,不斷成長,逐漸成熟,最終可以坦然在公司的崗位上有所承擔。
北京瀾海源創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柳立列出了這樣一個公式:“職業技能+職業素養+職業倫理=合格的職業人才”。在人才培養方面,職業素養課程的引入,可以為一個人成長提供更長久更持續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