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海淀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創造、積累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為北京、為國家文化的進步做出了重要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彭興業
文化產業是當前中國乃至世界都在熱議的話題。從中國未來的發展來看,中國崛起的歷史進程需要更加有力的文化支持,也需要更多文化的指引和激勵。前不久,十七屆六中全會剛剛閉幕,六中全會把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的若干重大問題作了一個決定,這在我們黨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以專題的形式研究文化改革發展的問題。正是在文化問題上提供全面的解決方案,為今后十年的文化發展明確了目標和方向,中國的發展才會在新的平臺和高度上有新的作為。
2011年10月26日,在十七屆六中全會的指引下,海淀區召開了以“海淀區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主題的座談會,目的是吸納專家學者對海淀區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建議,為今后海淀的文化發展提供指導,并為其他區域發展提供借鑒。海淀區政協主席彭興業,區委常委、區委宣傳部部長李彥來,區政協副主席、區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劉恪,以及海淀區文化、教育、企業界專家學者20余人參加了座談會,并提出了寶貴意見和建議。
大力推進文化與科技融合
大家在座談會上一致談到,從文化角度來講,美國文化之所以傳遍全球,是利用科技推動了文化的傳播,大片也好、游戲也好,都在文化的基礎上融入了科技的含量,使文化與科技互通。海淀的科技優勢是聞名中外的,海淀區擁有中關村科技園區和眾多知名科研院所,匯聚了大量優秀的企業、企業家和科研人員,掌握著大量前沿的科學技術。而且,海淀區的歷史文化悠久,蘊含著濃厚的傳統文化底蘊。若將科技與文化融合,科技成果就可以改造文化,被改造后的文化也將反作用于科技,同時還能影響政治和經濟。
之前,在傳統文化方面,紙媒做得比較多,海淀區出版了大量史地叢書、民間傳說和人物傳記。海淀區原政協主席張寶章先生曾撰寫并出版了海淀史地叢書,這套叢書可稱之為海淀史地文化的代表作。海淀文聯也在這方面做出了許多努力,先后編撰了《頤和園傳說》、《圓明園傳說》、《鳳凰嶺傳說》、《曹雪芹在香山的傳說》等圖書。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都發生了許多變化。人們更加適應“輕閱讀”、“快速閱讀”的方式,這使得電子書等新興科技文化產品風靡世界。這同時也催生著更為新穎的科技文化的誕生。水晶石公司就利用電子技術手段將《清明上河圖》做成了動態的效果,顛覆了傳統藝術表 現方式,成了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典范。
海淀區委常委、區委宣傳部部長李彥來在會議中強調,海淀區的文化發展在今后將主打文化與科技融合,充分利用科技創新推動文化發展。水晶石公司的文化創意產品牽了一個好頭。現在,更多的企業家和科研人員開始思考如何用科技改造傳統文化了。
座談會上,海淀區委企業工委書記畢淑琴給大家講了一件新鮮事兒,她說海淀區有一個企業家準備參加今年的春節晚會,企業家去春晚能演什么呢?演魔術。這乍一聽起來著實有些驚訝,實際上并不是他去表演,而是他的技術去表演。他將科學技術運用到傳統的魔術中,使魔術的各種表現形式都由技術來支撐。
這些成果固然可觀,但文化與科技的融合不僅僅局限于此。海淀區文化委黨組書記劉建朝說,現代的科技成果還將運用在新建文化設施的規劃設計、文化創作的題材策劃、文化產品的設計制作、文化服務供給的方式手段等方面,以增強文化建設的科技含量,更好地發揮文化的愉悅之效和教化之功。 “文化+科技”的發展模式,將會極大地提升文化產業的檔次和水平,促進文化產業加速成長。
加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和文化活動的資金投入
近年來,海淀區對文化建設一直很重視。十七大之后曾經研究制定了《建設海淀文化強區的若干意見》和《2009-2011年文化發展行動綱要》,并積極整合區域文化資源,成立了海淀藝術團聯盟,特別是緊緊抓住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的歷史機遇,加速推進文化與科技、藝術與技術的融合,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可以說,海淀的文化建設呈現出初步繁榮的景象。但海淀的文化發展距離真正意義上的大繁榮階段依舊尚遠。
海淀區政協常委、區文聯主席衛漢青說,海淀區對藝術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還不夠。目前,海淀的“文、圖、博”不夠層次,更沒有一個像樣的美術館,這與海淀作為北京及中國重要文化區的地位很不匹配;海淀區還缺少文化標志性建筑,包括道路、橋梁的建設應該更多地嫁接藝術元素,讓人們一進入海淀就能感受到海淀的文化特色。另外,能夠體現海淀文化特色的文化名人雕塑和名人紀念館、紀念碑也沒有建造起來。
劉建朝也在會議中強調要加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劉建朝說,目前海淀區雖然有區級的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但建筑面積較小,也沒能形成標志性的文化藝術中心。公共文化設施是專業的,是其他文化設施替代不了的。如果文化基礎設施發展不上去,就會限制既定功能的使用和發展,也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
今天,人們一進入海淀區就會感受到海淀的科技氛圍,而文化的氣息與之相比較為微弱。其實海淀區也組織過多次大小活動,僅海淀文聯組織的活動就曾影響北京,甚至波及到海外。比如“藝術中關村國際博覽會”,參加活動的來賓有26個國家,1000多個藝術機構和個人,博覽會共持續5天,主會場在海淀展覽館,還有26個分會場,是北京西半區第一個綜合性博覽會,被列為北京三大藝術博覽盛會。還有“海淀區文化論壇”,建設部副部長、美國百老匯總裁、鄒靜之、于丹、王魯湘、孟京輝等文化界頂尖人物出席,給海淀提了很多好的建議。再有就是“新農村攝影工程”,在四季青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國來了30多個新農村帶頭人,召開座談會并參觀。
田添、殷強等藝術家談到,海淀區現擁有數千位藝術家,其中大多數隸屬海淀文聯下屬的協會。但這些協會至今還沒有活動的場所。
文化時代的大發展、大繁榮,就需要這樣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文化活動來支撐,更需要大批的優秀藝術作品的問世。而現在,大型活動不能連續舉辦,藝術家沒有活動的場所,藝術切磋的機會大大減少,這也對優秀作品的出現形成了一定的阻礙,其癥結就在于資金短缺。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需要一定的資金做后盾,這樣才會快速推動海淀區文化的繁榮和騰飛。
賦予旅游文化內涵
打造特色文化旅游
真正意義上的旅游,是能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愉快感受并能體會其文化內涵的旅游。旅游不能只停留于到天安門照張相,看看故宮、鳥巢,而應該賦予旅游以文化的內涵。
在海淀西部的大西山腳下,坐落著一家民營美術館——鳳凰嶺美術館。美術館館長、畫家張培武說,海淀區的文化特色就是:以文促游、以游聚才、以教育人、以特色樹碑。
而一個民營的美術館與文化和旅游有什么關系呢?又是如何做到“以文促游、以游聚才、以教育人、以特色樹碑”呢?
張培武說,鳳凰嶺美術館成立兩年來,曾搞過幾項活動,在全國都有很大的影響,于是吸引了一家深圳上市公司的矚目。該公司將投資40億,準備在西山建立100座個人藝術館,每位藝術家的藝術館大概有1000多平方米的面積,融生活、教育、創作于一體。這類似于外國的貴族公寓,當這些藝術家離開以后,他的個人藝術館將會留給國家。
這些藝術館一旦建立起來,藝術家們就可以隨時在里面展出作品,觀眾也隨時可以來參觀學習,這也在無形中帶動了鳳凰嶺的旅游,并巧妙地融文化于旅游中,給人們一種新的旅游體驗。
鳳凰嶺美術館僅僅是海淀文化旅游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將鳳凰嶺美術館和鳳凰嶺風景區的文化旅游資源整合起來,鳳凰嶺的輻射范圍將會更大,甚至古香道也可以與鳳凰相連接,這便賦予其新的旅游功能。
鳳凰嶺的文化旅游不是個案,它將會作為一個典范而帶動海淀區其他旅游文化的發展。
認識到傳統文化、
傳統道德的價值
目前中國人對文化的理解較多地帶有西方性的概念,而西方對文化的理解有400多種定義,我們中國的文化幾乎將所有定義包羅進來。但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問題呢?香山詩社社長易海云先生引用《易傳》說:關乎天文,以察識辨;關乎人文,以化天下。所以文化的核心是道德、價值、體系。
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原副會長、著名學者胡小偉說,中國的文化處于急速的發展期,這里面有一個很明顯的問題,雖然不能說道德滯后、道德缺失,但我們要反思的是當前中國的道德體系是否適合于我們現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國家。
也許大多數人都不清楚海淀鎮的關帝廟、火神廟、李王園等名勝古跡。說來慚愧,現在位于中關村廣場的關帝廟被租賃給了一家公司做生意,火神廟被租給了一家眼鏡公司賣眼鏡,而李蓮英的宅院李王園更為可惜,被租給了一家飯店。
這些并非是小事。實際上,這些古跡都曾銘記著海淀的特殊歷史。侯仁之先生在很早以前就曾指出,關帝廟原本是海淀鎮的地標性建筑。它不僅是一個觀光景點,它圓融三教、包含了中國多民族文化,而且延伸到全世界,它背后的道德符號是非常鮮明的。
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策劃階段談起“道德”二字,并不是形而上。中華民族擁有數千年的文明史,我們的基因中,道德文化是融入在血液中的,在我們堅持社會主義核心道德體系這個前提下,怎樣與時俱進,找到一個平臺,吸取它的優勢,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其實,宗教文化也是大文化范圍的一部分。而宗教文化中有許多具有道德約束的層面,雖然宗教信仰不是人人都有的,但是宗教中的道德因素卻是可以傳播的。比如龍泉寺在修復后,作為一個佛教文化場所開放,它不僅展現出了新時期宗教文化與時俱進的一面,還傳播著道德文化。
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對軟實力的要求非常高,軟實力似乎是一種內在的偉力。文化是軟實力,而道德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內在本質,道德的高低甚至會決定文化發展的高低。所以認清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是實現中華民族文化偉大復興的重要前提。
海淀文化發展方興未艾
海淀區政協主席彭興業說,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也是我們的精神家園。海淀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創造、積累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為北京、為國家文化的進步做出了重要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經過努力,海淀區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已經初步形成,已建成有39個百米萬冊圖書室,84個農村文化大院和益民書屋,40個特色文化廣場,65個農村數字影廳,29套流動數字放映設備,20家圖書一卡通網點,村級文化資源共享達到百分之百。并且持續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利用節假日、節慶活動,精心組織系列文化廟會、五月的鮮花、夏日文化廣場、星火工程演出、惠民電影院等,深受廣大群眾歡迎。
海淀區擁有各類文物296處,非遺普查項目190項。完成了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項目匯編(海淀卷)。在市區財政的大力支持下,最近兩三年完成了22項市級文化的修繕,加強了消防基礎設施建設,文物安全狀況明顯改觀。
海淀區還有堅實雄厚的文化宣傳陣地。其中《中關村》雜志連續兩屆在中國傳媒大會中被評為“中國期刊品牌10強”;《稻香湖》詩刊在國內詩壇享有“南泉北湖”的美譽(“南泉”指湖南《湘泉》詩刊)。此外還有《海淀》文藝和新創辦的《海淀民間文學》等文化宣傳媒介。
此外,海淀區的“海”字文化彰顯特色。海淀文化節、海之聲四季交響音樂會、首屆海淀青年藝術節、海之月中秋藝術家等文化品牌活動,影響力都很大。
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上,海淀區內文化創意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已經達到30%,擁有文化創意企業320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的企業2840家,占全市規模以上企業總量38%,從業人員35萬,占全市的43.4%,形成了特色鮮明的五大主導產業,結構優化、基礎雄厚、后勁十足。涌現出一批龍頭領軍企業,年收入過億的有380多家。
來自“西山文化創意大道”的金錫順、張文寧、鄭冬梅等企業老總,分別介紹了他們創意文化產業的成就和問題。目前,這條約6公里的“藝術大道”,在海淀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正在積極推進中,將集納多門類、國內外頂級傳統藝術和當代藝術元素,有望成為海淀區和首都的一大文化風景線。
今年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召開是策動文化發展、繁榮的源頭。彭興業主席說,《決議》中講“繼續推進”,這就是在中央層面已經肯定了文化取得的成就,下一步是提高質量、提高內涵、進一步出精品的概念。今后的繁榮是要求在質量上的繁榮。從目前弘揚文化的手段來說,現在科技的能力、傳播的方式、媒體可以說是近百年來中國最頂峰的時候,所以說文化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不僅是硬件上的事情,更應該是內容上的事情。彭興業主席同時也強調,今后還要更多地充分發揮政協的人才薈萃、智力密集的優勢,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