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統一、多次機會的考試制度,與自主招生、雙向選擇的招生制度——二者有效結合,高考公平問題才可迎刃而解。
15位學者聯名上書呼吁取消高考戶籍限制,再次將隨遷子女異地高考問題推向了輿論焦點。近日,20多位隨遷子女家長共同起草的《隨遷子女輸入地高考方案》公布。方案規定,如在京、滬,“隨父母在經常居住地上學,至高中畢業有連續4年以上學籍的,高中畢業即可在經常居住地參加高考和錄取。”其他城市,認定標準則為“至高中畢業擁有3年以上連續學籍”。(10月30日《京華時報》)
據統計,2010年,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小學和初中就學的人數達到997.1萬;隨遷子女無法在學籍地參加高考,這當然是看得見的不公平,尤其是這些大城市的錄取比例往往更高。此番,民間版異地高考方案的公布,其實是對教育部“正在研究”籠統回應的一種倒逼,人們期待通過這種代擬具體方案的方式,讓高考戶籍限制能夠早日被打破。然而,一旦異地高考的大門放開,會否引發新的不公,卻也頗具爭議。
因為高校分配給某個地方的錄取指標是固定的,如果允許外地戶籍考生在本地參加考試和錄取,必然要影響到本地的錄取比例,加大競爭的激烈程度,會造成“用新的不平等代替舊的不平等”。而且,只要異地高考被允許,在其他錄取政策不變的情況下,更多的便宜空子只會被那些掌握更多資源的權貴階層發掘,他們的子女將更有可能占據更多的名校資源。
顯然,準許異地高考對于高考公平而言,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種小修小補,其實際效果很可能是按下葫蘆浮起瓢。站在更高點上俯視高考公平,就會發現異地高考真的并非關鍵問題所在。現行高考制度最大的不公,是通過地方分散考試和高校分別錄取,讓不同地方考生上大學特別是上名校的難易程度非常懸殊。要改變這個格局,異地高考肯定無能為力。
真正的高考公平,還應該是全國統一高考;但是,為了防止一考定終生,這樣的考試每年應該進行多次,然后考生以其中的最佳成績參與錄取。如果能夠這樣,如今高三考生面臨的巨大壓力特別是題海痛苦,將能得到有效的釋放。只要學生愿意,就可以多次參加考試,而且一次沒考好還有下一次。如果高考能夠全國統一并且一年多次,異地高考的問題至少就解決了一半,接下來的問題是錄取。
一考定終生主要是為了集中錄取的方便,為了矯正集中錄取的不公,又放開了自主招生,結果卻演變成讓考生四處奔波的更多考試。要改變這種現狀,就要打破集中錄取的模式,改為高校自主招生與學生自由擇校的雙向選擇。具體來說,就是各高校首先公布一個最低高考分數線,凡達線考生皆可寄送材料報名,學校根據考試成績和自己的其他要求,擇優錄取;考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最好高考成績,選擇填報多所高校,并在可能收到的多張錄取通知中自主選擇一家確認回復。
全國統一、多次機會的考試制度,與自主招生、雙向選擇的招生制度——二者有效結合之下,非但異地高考不是問題,很多困擾我們的高考公平問題也可迎刃而解。事實上,這樣的做法并非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而是美國等很多國家已經踐行多年的成熟制度。顯然,這要比異地高考的小修小補更具長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