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牡丹者,百花之王也。古縣三合村古牡丹,王中之魁也。
夫牡丹者,百花之王也。古縣三合村古牡丹,王中之魁也。三合牡丹景區建設,驚世曠古之手筆也。
三合牡丹植于唐代,已歷一千三百余年矣。其株高二米有余,冠幅五米,叢圍十又五米,花開近四百朵,皆全國之最矣。谷雨節后,花令即至,但見云錦布地,富麗堂皇,花姿綽約,芳香四溢。其花嬌艷端麗,瓣白如玉,中含金蕊,底染紅酥。有觀者狀其形:“向者如迎,背者如訣,回者如語,含者如咽,俯者如愁,仰者如悅”。正是“若教解語應傾國,但是無情也動人。”清康熙時《岳陽縣志》云:唐時則天女皇登基,次年冬,醉后下詔,令百花齊放。百花依從,唯牡丹不愿“呈艷于非時之候,獻媚于世主之前”。女皇怒焚牡丹千株,余皆發貶洛陽。一白牡丹相繼脫逃,并與芍藥四姐妹結伴云游。途經三合,羨山清水秀,民風淳樸,房舍儼然,心向往之,隱居于此。次年春,三合廟院內生牡丹一株,且有芍藥四株環生焉。邑人傳,三合牡丹逢吉年而開,遇兇歲則閉;又云,環伺之芍藥,每年作順時針移動,言之鑿鑿,敬若神明。筆者喟嘆:此花剛心勁骨,矢志不移,真君子矣!抑惡揚善,未卜先知,真仙子矣!此花之靈,名聞遐邇。花開時節,游人如織。香火祭祀,絕續有年矣。
方家者云,牡丹由野生而家植始于漢,興于隋唐,極盛于宋,后即跌宕起伏,難述其詳。迄新中國建立,國昌花盛,至改革開放,春風駘蕩,芳蹤遍及神州,出口引種亦達七十余國矣。牡丹之品種五百有余。當今,牡丹之時代氣息愈濃、文化內涵益深,以花會友,以花為媒,其社會經濟效益彰顯日臻矣!
平陽古岳之地,政通人和,百業俱興。時值甲午,縣委、縣政府躬行科學發展觀,審時度勢,果斷決策,開掘千年牡丹文化,創造萬世人文景觀。書記黃翠蓮情系牡丹,統攬全局,調研決策繪宏圖,鼎力開發解疑難。縣長張成梁披肝瀝膽,篤志建設,北上南下,櫛風沐雨,創意策劃皆出其手。于是乎,人大匯民意,政協獻睿智,班子政要同心。社會賢達聚首,鄉村精誠協作,煤焦巨子斥資,七十八家企業,千百無名英雄,九萬人民群眾,共筑人間美景。
是年,仙子閣重建,廣植域內外名貴牡丹;聚仙橋落成,增建蓄水人字閘壩;南山綠化、精品采摘園、星級賓館、停車場、戲臺、登山步道、樓臺亭閣動工,景區建設如火如荼。翌年花會,百花相映,神牡丹花開三百九十九朵,慕名而至者逾十萬,車水馬龍,客盈門庭,商賈厚利,朋倡暢游。墨客書丹青,文人抒春秋,小鄉大世界,僻壤揚盛名。群情振奮,遂建牡丹壁,塑仙子像,掛飛流瀑布,辟購物長街,構成家樂,劃狩獵場,蓄高城水,景區雛形初現。其獨具匠心處,乃牡丹壁,及仙子像也。此壁南聯景德,千年牡丹共千年瓷都雙千合璧成佳作;北聘清華,非凡創意并巨匠精雕同筑精品獻盛世。可謂花艷瓷壁永不凋,仙子玉立芳百年矣。假以時日,景區工竣,氣勢恢弘,生態和諧,人文自然共生,休閑養性同修,入青山猶面碧水,出丹陽尚留余香,豈非人間仙境哉!
余以為三合牡丹景區建設首開古縣旅游先河,其功不可沒。或閑暇觀瞻,或公務考察,景區日新月異之變化,每每令余心潮涌動,浮想聯翩。遂動于心,形于帛,據實潑墨以記之。冀后來政要、仁人志士,承前啟后,發揚光大,美遍古岳,福祉黎民。如是,則善莫大焉。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山西省臨汾市三晉文化研究會會長,著有《中國的源頭》、《歷史的星空》、《源頭集》等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