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昔日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發展到今天的跨區域合作版圖,海淀園的輻射能力令人驚嘆。
相信許多人都沒有忘記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作為海淀園的發祥地,“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以來的劇變,從側面印證著海淀的變遷。
20年前的中關村還是很普通的一塊狹小的區域,只匯聚了若干家電子科技廠商。但這一切平淡在1988、1999年被相繼打破了。自1988年國務院批復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成立和1999年6月5日國務院批復了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請示以來,中關村不斷發展壯大起來,現在,這里已是舉世矚目的“中關村國際自主創新示范區”。
事實上“中關村”的發展,已經遠遠超出了單純的行政區域,而成為一個創新型城市的概念——代表了以中關村核心區、動態發展、有著廣泛節點的高新技術創新網絡,成為北京建設國際化城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中關村的示范就是海淀責任的外延。
海淀因歷史沿革,造就了其科技資源相對集中,吸引了眾多企業匯聚于此。“中國第一家高新區”、“中國第一個示范區”都無不寄予了國家對中關村創新帶動、技術輻射的厚望,即通過中關村示范區探索出建立新型產學研模式、社會創新體系及資源整合網絡,以促進我國經濟結構從過去簡單依靠土地、礦產、石油等自然資源的發展模式轉變。
中關村不負眾望,以各種方式輻射全中國乃至全世界。在傳統意義上,通過在海淀轄區落戶的大院大所、大專院校、科技企業的對外交流與合作,已經在中國形成了中關村科技輻射效應。同時,中關村還在不斷探索著新的路徑。
2008年12月22日,北京中關村·遼寧葫蘆島區域合作共建簽約儀式在北京海淀園中的清華科技園舉行。會上,綏中縣政府分別與北京技術交易促進中心、清華科技園啟迪創業孵化器有限公司、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科研院所和企業簽署了合作協議。欲將綏中濱海經濟區打造成為北京中關村“飛地”型生產加工區、東北亞休閑旅游勝地。
2011年4月20日,中關村海淀園的聯想控股集團和清華創業園等知名企業和園區與濟寧市政府集中簽約了萬達廣場商業地產等86個投資億元以上、總投資額888億元的重大項目。將海淀園攜帶科技、信息、金融方面的資源優勢,在濟寧大展拳腳,打造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區域科技信息服務中心、區域高科技企業孵化、培訓基地等。屆時,計算機信息技術、電子工程、通信技術等科技型企業將入駐經營,投資生產。
這些成功案例不僅讓海淀園及其合作區域收獲到了喜人的成果,同時也吸引了更多外埠城區向海淀園投來了意向書。2011年10月,位于天津市黃金走廊上的津南區走進中關村海淀園,召開了天津津南區雙港總部經濟區招商洽談會。這次合作給中關村的企業提供了跨區域的發展平臺,使天津和北京在京津冀區域與環渤海經濟帶的天然優勢互補,進一步增強海淀園對全國的輻射帶動作用。
海淀園作為科技、高等教育和文化高端資源的集聚地,它要將自身擁有的各方面優勢輸送到全國各地,以帶動全國經濟、科技、教育和文化的發展,這就需要海淀的跨區域合作來予以實現。從另一方面來講,海淀區作為中國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核心區,它要始終保持自己走在時代和創新的最前沿,這也需要跨出區域,開闊視野。
當然,大家所關注的并不僅是海淀園將如何影響中國,而是想知道昔日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能否變成世界的造血之源。相信海淀園在國內跨區域合作日漸展開之后,“國際大片”也即將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