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們對于文學的想像、理解和感受,都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是這一代年輕作家向往和追求的東西。
10月20日,《盜墓筆記》作者南派三叔,攜其最新創辦的《超好看》雜志到成都舉行簽售活動并與讀者交流。
這兩年,年輕作家利用其偶像的影響力辦雜志,已構成文壇一景。郭敬明、張悅然、韓寒、郭妮先后加入辦刊行列。這些偶像雜志長期占據暢銷排行榜前列,讓一些大牌雜志大跌眼鏡。
據稱,年輕作家爭相辦期刊,均借助了出版業資本的巨手扶持。在“東家”的大力支持下,年輕作家們的文學創作,已由之前的純個人化生產,變成了具有品牌效應的系列產品批量生產,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青春文學產業鏈。
分析人士表示,在偶像雜志一片高歌猛進的熱潮中,對其快餐文章的“貧血”性與責任感缺失的批評也不斷出現。與此同時,偶像雜志沒有刊號,只能采取“以書代刊”曲線出版,而“以書代刊”打擦邊球的方式在中國是明令禁止的。
作家辦期刊異軍突起
隨著《超好看》雜志近日上市,爭相當主編的中國文壇少壯派又多了一名新成員——暢銷書作家南派三叔。
據稱,《超好看》目前推出了兩期,只要是好看的小說都能發表,南派三叔還很慷慨地給雜志開出了“千字千元”的稿酬。憑借著《盜墓筆記》打下的高人氣,《超好看》一期的發行可以超過50萬冊。
不久前,由暢銷書作家安妮寶貝主編的《大方》雜志也正式上架,首印100萬冊的數量將《獨唱團》30萬冊的首印數字遠遠地甩在身后。
與此同時,郭敬明旗下由落落主編的《文藝風象》與笛安主編的《文藝風賞》的合刊《文藝風》也迅速登上了暢銷書排行榜。
創辦《大方》完全是安妮寶貝的主意。面對如今的雜志都在人為的劃定類型和范圍,內容越辦越窄。安妮寶貝提出了《大方》的辦刊方針,這是一本具有全球視野的文藝雜志,是要在這個喧囂的時代倡導一種“敬畏寫作、專注閱讀”的態度。雜志中的內容,都由幾位編委一一內地學者止庵、香港作家馬家輝、臺灣著名出版人葉美瑤、外國文學專家胡朗等人分別推薦。《大方》出品方希望《大方》不但能暢銷,還能夠得以流傳。
年輕作家主編雜志的現象不自今日始。2008下半年,短短一個月內,先后就有《鯉》、《逗小說》、《最女生》等雜志涌現,主編是清一色的80后作家。
張悅然與其好友周嘉寧、霍艷一起創辦了《鯉》,她們創辦此刊的初衷,是想為80后作者搭建一個展現其文學審美的平臺。在這里,不必像在《收獲》等傳統期刊上發表作品那樣需要論資排輩。
更早一些,2006年郭敬明主編的《最小說》,至今依然很火。《最小說》以青春題材小說為主,為青少年提供一個真正能展示年輕才華的原創文學平臺,跟日漸勢微的“哈韓”、“哈日”小說不同,更加注重對年輕人才的多方位開發,年輕資源的累積和培養,展現真正有中國文化精神的新青春文學。
在2010年7月,由作家韓寒主編的《獨唱團》雜志在全國上市。50萬冊的首印量創下了目前國內文學雜志創刊號首印數之最。
華文天下負責人楊文軒透露,雙方將以投入比例分成,而這個項目韓寒方面占的比例較大。據估算,按照50萬冊的數字,韓寒的團隊將因此進賬200萬元左右,這相當于韓寒一部作品的版稅。
據稱,目前已面世的新雜志有張悅然創辦的《鯉》、笛安創辦的《文藝風賞》、雪小禪創辦的《流年》、饒雪漫創辦的《最女生》、楊紅櫻創辦的《馬小跳》、明曉溪創辦的《公主志》、郭妮創辦的《火星少女》、滄月創辦的《月·雙飛燕》、夏茗悠創辦的《光年紀》,這一系列由青年女作家主持的雜志,以及之前一些青年男作家辦雜志的現象,被人稱作雜志圈“新銳軍團”風生水起。
這些新雜志的主辦者既是年輕人,他們的作者、讀者也以青年人為主,成為年輕人之間思想交流,情感溝通的一種媒介。像安妮寶貝、張悅然、郭敬明等,從事文學創作的時間也不短了,在青少年讀者中影響廣泛,都有相對穩定又比較龐大的讀者群,即“粉絲”。所以,由他們出任雜志主編,也是看中了他們的市場號召力。
無論是《大方》、《鯉》,還是《最小說》,這些雜志與傳統文學期刊在外貌上的區別就是顯而易見的。主編的大名赫然掛在這些雜志封面、書脊的顯眼位置。這當然只是表面現象,就安妮寶貝或張悅然來說,她們對于文學的想像、理解和感受,都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是這一代年輕作家向往和追求的東西。她們希望自己創辦的雜志,既有別于商業氣息過濃的刊物,也有別于傳統文學期刊。
作家緣何競相辦期刊
分析人士表示,年輕作家爭相辦雜志,其背景首先是近年來以80后作家為代表的青年作家群體的崛起,他們一出場,就在觀念、趣味、視野、認知等諸多方面表現出與傳統文學群體的不同。傳統文學期刊接受他們尚有難度,他們對傳統文學期刊在觀念、趣味方面也未必認同,雙力合一,自然將他們推到自己辦刊這條路上。
著名文學評論家白燁認為,這些人在成為明星式的偶像作家之后,需要鞏固已有的地位,延伸自己的文學效應,而利用自己的聲望與影響,主辦文學雜志,以此為“品牌”,也以此為“紐帶”,進而擴展創作成果,聯絡作者隊伍,服務“粉絲”群體,輻射閱讀市場,就成為他們在謀求新發展中必要的抓手與最好的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年輕作家爭相辦雜志,均借助了出版業資本的巨手扶持。從萬榕書業了解到,饒雪漫的雜志《最女生》已經策劃出了完善的運營線:作家-雜志-推出新作者-新作者圖書出版,還有部分小說將被改編成影視作品。
在“東家”的大力支持下,年輕作家們的文學創作,已由之前的純個人化生產,變成了具有品牌效應的系列產品批量生產,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青春文學產業鏈。
與饒雪漫合作的華文天下圖書有限公司總編輯楊文軒表示,在大眾閱讀時代,讀者會被分化,雜志也在細分,中國由于人口基數大,因此所有小眾都是大眾。國內大眾文藝類圖書每年產值高達500億元,青春文學約占5億元的市場份額,前景十分巨大。
楊文軒認為,在傳統文學期刊領域,青少年文學雜志始終是個空白。在中國,傳統文學期刊呈成年和兒童兩極分化趨勢。比如《散文選刊》《小說月報》《小說選刊》偏成年化,《少年文藝》《兒童文學》偏兒童化,市場上一直缺乏青少年文學雜志。針對這個局面,出版商開始調整思路,將原來以編輯為中心,過渡到以知名作家為中心,出版商未來則變成明星作家的經紀人。從作家角度來說,他們可以不再靠個人寫作,而是靠自己的影響力去賺錢,郭敬明就是個典型,他通過帶新人,讓新人幫他創造價值。
一位業內人士勾勒了一條完整的偶像雜志運作鏈。出版商利用明星寫手的影響力推出偶像雜志;用雜志吸引更多有潛質的寫手加入推出新人;最后運營偶像的衍生產品,包括文具、T恤、與雜志匹配的單曲、書模選秀等。
但另一方面,如此多的雜志書扎堆出現,是否真的能為原本日漸式微的文學市場注入新的活力?對此,《收獲》雜志副主編程永新表示,多種多樣的偶像雜志的出現能使雜志出版市場又重新活躍起來,這是一個新氣象。
《人民文學》主編李敬澤指出,這是雜志市場細分的必然趨勢,文史類雜志要面對的是分眾市場,文學也有各種傾向和各自的愛好者。有特定讀者群的作家辦雜志實際上就是為讀書市場上的某一分眾而辦。而且會重新喚起讀者,特別是青年讀者對文學的興趣。
文學偶像似乎正在奪取傳統作家的光環,他們會不會重新洗牌中國文學雜志?老牌文學刊物《收獲》和《人民文學》的主編們并沒有憂心忡忡,而是頗有底氣,相信“風物長宜放眼量”。的確,偶像雜志紛紛擾擾,但偶像不能擺平一切,如果筵席沒有真材實料,粉絲也未必頓頓捧場。畢竟我們的文學除了偶像,還是需要大師的。
作家辦期刊成敗難料
大量涌現的偶像雜志,打破了上世紀末以來傳統文學期刊的“冰川期”。但社會各界對此褒貶不一。有人提出,這些刊物多寫青春傷懷,雖有市場的認可,但不能掩蓋其“快餐”特性。
分析人士表示,偶像雜志的崛起,雖然得到市場熱捧,但卻難以掩飾其快餐文字的貧血性。這類雜志的集中出現是市場空白造成的搶錢行為,因為針對青少年“淺閱讀”的市場需求得不到滿足,因此才催生了偶像雜志的熱銷。而在追逐利益的前提下,作家和出版商是否愿意花更多時間投入到深層次的價值觀思考,是值得懷疑的。
偶像雜志最主要的問題是主流價值觀的缺失。在西方,《哈利波特》、《暮光之城》雖然都有魔幻的外殼,但它們仍可歸為西方主流文學,因為在作品里,勇氣、責任、愛這些主流價值觀都得到體現。可是,在國內的偶像雜志里面,可以經常看到“我愛你”,卻看不到愛情;看到好勇斗狠,卻看不到正義;看到繁花似錦的成功,卻看不到艱苦努力的奮斗。
有關專家表示,雜志過度強調的個人化風格,也會使刊物的路越走越窄。全國期刊多達9000多種,可謂應有盡有。在寫作、出版、發行每個環節都暗暗叫苦的出版行業另辟蹊徑立足一本新期刊,并打造暢銷神話已是難上加難,年輕作家要辦一本個性化的文藝期刊,談何容易?
據稱,有的偶像雜志過多刊發主編的作品,但是期刊是一本多人作品集,主編的文風很難貫穿整本期刊。而期刊發行需要連續性,一本僅靠主編名氣打響的期刊會不會出現每況愈下、虎頭蛇尾的尷尬局面?畢竟名氣的使用率是有次數限制的,粉絲的忠誠度也隨時可以轉移。
在偶像雜志一片高歌猛進的熱潮中,也有一部分作家在喧嘩中主動或者被動地悄然離場。韓寒的《獨唱團》雖然在萬眾矚目中華麗地登場,最終卻以“無限期停刊”落幕。
事實上,目前偶像雜志最大的麻煩是沒有刊號,目前采取的辦法是“以書代刊”曲線出版,這在刊號管理日趨嚴格的中國,其命運可想而知。
據稱,按照現行的辦法,一份新雜志要獲得刊號,要么向新聞出版總署申請,要么關閉一份雜志,用這份雜志的刊號發行上市。《獨唱團》顯然這兩者無一具備,只能暫時使用書號上市,即所謂“以書代刊”。但問題的關鍵是,“以書代刊”打擦邊球的方式在中國是明令禁止的。
此外,雜志是通常要做上一年半載的才可能見到成效的特殊產品,這對于一些想在短期內獲得回報出版社無疑很難堅持。
據稱,饒雪漫在2008年主編的《最女生》早在去年就已暫時性停刊。與《最女生》一樣中途停刊的偶像雜志并不在少數,郭敬明旗下的作家落落另立門戶發行的《愛麗絲》就黯然收場。
據稱,南派三叔創辦的《超好看》雜志目前推出了兩期,一期的發行可以超過50萬冊。雖然雜志目前的銷量不錯,但南派三叔也搖頭感嘆:“辦雜志就是燒錢,幾乎把我這些年賺的錢燒光了!”
雖然很多雜志半途而廢,沒有堅持做下去,但南派三叔對這本雜志的前景還是很看好,“迄今為止,雜志的投稿量已經累計有4萬篇,辦下去的信心還是有的,但還是要看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