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的高利潤是建立在壟斷經營、國家定價、不平等議價和以負利率犧牲存款人利益的基礎上實現的,從長遠看,這種竭澤而漁的情況不可持續。
2011年10月28日,隨著建行三季報出爐,五大行三季度業績均已公布——前三季,工、農、中、建、交五大行以凈利潤超5400億元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
但在此背后,卻是銀行巨額利潤損傷實體經濟利益,銀行不僅不能成為經濟發展的保障,反而會成為中國經濟的抽水機、抽血機,把企業的水抽干、血抽光。
可以說,目前中國大小銀行的利潤,很大程度上是企業的失血凝固而成的,而不是銀行經營水平和能力的體現。
銀行抽血企業失血
“今年以來,宏觀經濟數據與微觀層面的企業運行狀態背離問題,開始顯性化,”在最近江蘇的一次經濟情形分析會上,蘇南一位市長的發言,引起了與會者的共鳴。
金融是經濟的核心,特別在現代經濟下,金融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更加顯著。但是,有一點永遠不能改變,那就是經濟決定金融,金融永遠只能從屬于經濟,而不能凌駕于經濟之上。如果金融與經濟的關系顛倒了,那么金融業的發展也就走到了盡頭。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的發生,很大程度上就是違背了經濟和金融的關系,一些金融業從業者無節制地拔高了金融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改變了經濟與金融的正常格局,使風險不斷積累,最終受到了經濟規律的懲罰,也使經濟遭受了重創。
而從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金融企業為了暫時的利益和一時的得失,正在用完全違背經濟規律的手段改變和顛倒經濟與金融的關系,損傷實體經濟的利益。從表面看,金融企業獲得了巨大的即時利益,實質上,也為金融業未來的發展留下了許多隱患。因為,一旦實體經濟陷入了危險境地,金融業也不可能有好的結果。按理,在經濟發展速度放慢、實體經濟普遍困難、融資矛盾越來越尖銳的情況下,銀行利潤的增長也應當有所放緩。但是,今年前三季度銀行的利潤卻繼續以很快的速度增長,僅五家銀行的凈利潤就高達5400億元,接近全國規模以上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工業)實現利潤總和的一半,超過同期規模以上私營企業實現利潤總和的50%,這不能不令人深思。
最值得注意的是,在企業毛利率普遍下降的大背景下,五大行的凈息差收益率卻都超過了2%,農行更是達到了2.8%。前三季度,工行實現利息凈收入2671億元,同比增長20.49%;農行凈利息收入2233.64億元,同比增長28.35%。
站在純經營的角度分析,這些都是銀行在經營過程中獲得的合法收益、合理利潤。但是,仔細分析就不難發現,“合理”、“合法”的背后,是對企業利益的無情傷害。因為,很多銀行在從事存、貸款業務過程中,都充斥著大量的非正常、非正規手段,最典型的,莫過于票據貼現業務了。幾乎所有銀行都在通過各種非正常手段逼迫企業接受票據貼現業務,特別在貸款業務中,也要求企業部分或全部接受票據,而償還貸款則必須用現金。否則,以規模為由,拒絕向企業發放貸款,或削減貸款金額。很多企業從銀行獲得的“貸款”,從表面看利息并不是很高,但是,加上貼現部分,融資成本就將大幅提高,以上綜合利率超過10%已是常事,很多企業的銀行融資利率已高達16%以上,與高利貸無異。銀行以非正常手段從企業身上榨取利潤,已成為目前金融業的潛規則。
企業困難銀行滋潤
據16家上市銀行的第三季度業績報告披露的數據,今年前三季度銀行股營業收入共達1.65萬億元,凈利潤6979億元(合并報表),相當于每天凈賺25億,同比增速超過31%,全國銀行業今年利潤過萬億應無虞。
而1.65萬億元的營收,幾乎相當于京滬上半年GDP總量(上半年京滬GDP總量分別為7418億元和9164億元)。今年以來,以控通脹為主要目標,貨幣政策持續收緊,經濟增速逐漸放緩。
從全國來看,三個季度的經濟增長速度分別為9.7%、9.5%和9.1%。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在國內經濟運行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上升的環境中,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平穩增長殊為不易,這說明宏觀調控的成績可圈可點。但在宏觀經濟向好的同時,新的矛盾和問題也開始顯現,而其中最突出的矛盾是宏觀數據向好與微觀經濟較為困難相背離,經濟仍然較快增長的同時,銀行信貸大幅收縮;企業經營困難時,銀行盈利水平大幅上升。
以江蘇銀行業為例,全年利潤可望超過1000億元,工農中建幾大行的利潤都在百億元以上,其中最大的國有銀行工商銀行江蘇分行的年利潤可望達到230億元。
江蘇以10%的經濟增長速度,支撐了另兩個30%的增長速度——財政收入30%增長,銀行利潤30%的增長。前7個月財政收入已過8萬億元,平均一個月1萬億元,全年財政收入超10萬億是保守估算,而銀行業在實體經濟相對困難、貸款投放減少的情況下,有些銀行的利潤增長幅度甚至超過50%,這是極不正常也是不可持續的。
打破壟斷勢在必行
與此同時小企業貸款難,已成社會普遍共識。一份調研材料來看,蘇南某市納稅企業中持有效貸款卡、獲得貸款準入的不到總數的1/4,而實際上真正能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的更少。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不斷提高,該市各家銀行貸款平均的實際利率超過13%,小額貸款公司利率接近20%,而民間借貸的利息更是“高得沒譜”,年息50%甚至更高成為家常便飯,高利貸猖獗,導致江浙一帶跑路、斷鏈企業不時出現。
因為資金緊張,許多企業揭不開鍋而關門歇業,資金困境從小企業向中型企業蔓延。隨著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資金成本的急升,企業的效益空間被擠壓得越來越窄。
據江蘇省中國銀行在蘇南的一份關于中小企業凈資本利潤率樣本調查,中小企業的平均凈資本利潤率在3%-5%之間,這意味著什么呢?那就是什么都不做,把錢存在銀行,或者買些低風險理財產品,收益與辛辛苦苦經營企業差不多,這樣誰還愿意去做實業?現在做企業就是給工人、房東、銀行打工。
分析今年銀行業利潤爆炸性增長的主要原因時,一是通過幾次不對稱加息,基準利率提高,商業銀行生息資產的規模基數增大,息差也隨之擴大,三季報顯示,農行、中信、深發展、中行前三季度凈息差分別為2.8%、2.96%、2.56%、2.1%;二是在資金緊張情況下,銀行議價能力提高,資金市場進入賣方市場,為獲得有限的信貸資金,中小企業被迫接受利率高達30%-50%的上浮幅度;三是商業銀行通過理財業務和其他代理業務獲得的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快速增長。
而微觀層面上因受各種因素的疊加和共振,實體經濟出現相當程度的困難已是不爭的事實。在貨幣政策獨木難支、效應遞減的情況下,必須下很大力氣對過于僵硬的財稅體制進行深度調整,以真正給中小企業減負。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征點的提高就傳遞出了正確的信號。
從國民收入分配來看,作為資金中介的銀行與資金所有人儲戶相比,銀行獲得了超額分配。江蘇省內多位銀行業人士在喜不自禁地報出今年以來各家亮麗利潤報表時,也不乏理性聲音:“我們就那么大幾千人,一年賺上百億的利潤。如果做實業的話,做什么行業才能有這么高的利潤呢?”
這種高利潤是建立在壟斷經營、國家定價、不平等議價和以負利率犧牲存款人利益的基礎上實現的,從長遠看,這種竭澤而漁的情況不可持續。從銀行業的邏輯規律看,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快,中國銀行業因壟斷經營的黃金時代已到了頂峰,對此必須要有理性的審視。實際貸款利率上升必須要考慮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企業的承受能力。
是時候了,能否從中國企業和中國經濟的全局出發,給銀行的不規范、不正當、不正常經營行為上點“緊箍咒”呢?能否讓中國的企業在融資中稍稍得到一些實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