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用創新經驗服務社會,幫助更多地方搭建創新孵化體系,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
“大學應該更多地為科技創新做貢獻,我認為世界上有兩個地方做得最好,一個是斯坦福,一個是清華科技園。”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曾給予清華科技園極高的贊譽。清華科技園位于北京的主園區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學科技園,也是國際科技園中公認的最好的科技園區之一。
它用產學研結合促進企業創新的路徑也被認為是踐行創新戰略極其有效的方式。
清華科技園是清華大學為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建立的大學科技園區,是大學教學、科研之外服務社會的有機延伸。1993年立項,1994年開始建設,2000年引進中關村科技、北京國資公司、同方股份、紫光股份投資4.8億元,組建啟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進行企業化運作。2003年被科技部、教育部評為首批22家大學科技園區中的唯一A類大學科技園。
對于清華科技園在中關村乃至全國大學科技園中的地位,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創業服務處處長楊彥茹指出:“清華科技園在我國大學科技園建設中發揮了示范、帶動、輻射作用。無論是在創業孵化能力上還是在創新服務模式上,清華科技園都處于世界一流水平。”
從1994年清華大學開始建設清華科技園至今,經過17年對科技創新環境建設的探索和實踐,清華科技園已經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理論體系、運行模式和園區文化,在推動區域自主創新、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孵化創業企業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目前,園區內多項自主創新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許多孵化企業已經成長為行業領導者。
在主體園區快速發展的同時,如何用創新經驗服務社會,幫助更多地方搭建創新孵化體系,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也成為清華科技園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依托清華大學的資源優勢,科技園將其經營管理經驗和資源網絡輸送到全國各地,并針對各地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同特點和地方發展需要建設了各種分園。
近年來,清華科技園在全國范圍內不斷開拓、完善所屬啟迪分園和創業基地建設,其輻射網絡覆蓋了30多個城市及地區,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多模式、立體化的分園網絡體系。
10月14日,清華科技園廣州創新基地二期舉行封頂儀式。計劃到2019年,此基地將完成園區84萬平方米的建設,成為國家級孵化中心,上千家科技企業入駐。它是繼上海、沈陽等城市之后清華科技園在國內的第九個分園,以現代信息服務、新材料、生物技術為主要產業,不少來自北京、深圳、珠海、佛山等地的企業已相繼落戶。
清華科技園廣州創新基地落實了兩大創新服務措施:一是成立專門的運營公司,落實廣東省現代信息服務業產業化基地的實施運作,跟進清華大學信息產業專利技術在廣東及其番禺的引進、落地和后期的扶持、轉化工作;二是由清華科技園啟迪創投公司與廣州市科技投資公司合作,成立2.5億元的創投基金落戶廣州創新基地,為技術成果轉化、創新、創業提供資金支持。未來,清華科技園廣州創新基地還將逐步移植總園的整套服務,整合政、產、學、研、金、介、貿、媒八方資源,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孵育科技型企業、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營造創新軟環境,搭建支持城市創新發展的戰略性支撐平臺。
經過17年的探索與實踐,清華科技園已經創立了獨具特色和優勢的“孵化器+創業導師+風險投資”創業孵化服務體系,未來,園區將把這種服務模式輻射到全國的更多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