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放松管制,文化才能繁榮
《經濟觀察報》日前發表特約評論員陳季冰的文章說,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發展的目標。今天來看,文化體制的這一改革方向其實已十分明晰,那就是通過政府逐步放松行政管制的方式,更好地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而政府自身則應當投入更多的資源、花更大的精力完善公共文化體系建設,讓公民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與其他領域相比,文化體制改革因其高度的特殊性而具有特殊的困難。就我們的觀察而言,文化體制改革在當下最突出的問題莫過于內容生產領域內的重重禁忌難以突破,政府在該管的地方監管嚴重不力,而在不該管的地方又管得太嚴太死。最后,正是由于文化產業的整體落后現狀決定了中國的國際軟實力的不足以及中國文化傳媒在全球話語權競爭中的弱勢,許多人正確地認識到,要改變中國在國際輿論中處處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必須培育世界一流文化傳媒企業。然而,時下有一種十分錯誤的觀點,認為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加大國家對文化傳媒市場的行政壟斷,并對這個領域里的國有行政壟斷企事業單位投入更多的資源。事實正相反,只有解放思想、放松管制、加快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放寬各類所有制資本的準入門檻、鼓勵社會文化創新、讓民間文化智慧的自由成長和發育,才有可能實現這一目標。
中國“軟著陸”可能嗎?
FT中文網報道:世界上兩位最知名的經濟評論人士從地球的兩側對中國及其增長前景發表了悲觀言論。在赫爾辛基日前舉行的一個研討會上,經濟學家魯里埃爾·魯比尼形容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軟著陸堪比“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在紐約舉行的一場會議上,基金經理吉姆·夏諾斯稱,中國的硬著陸已經開始。去年,夏諾斯發表了一些看空中國的出名言論,他形容中國的樓市泡沫“比迪拜糟糕1000倍”,還表示中國經濟“正站在通向地獄的跑步機上”。當時,多數全球投資者不認同這些觀點,視之為嘩眾取寵。但在過去兩三個月里,投資者似乎改變了念頭。他們對中國的信心籠罩在一股極度悲觀的情緒中。在外國投資者能夠自由買賣中國上市公司股票的香港,恒生中國企業指數自8月1日以來累計下跌25%,而空頭與多頭頭寸之比達到兩年半來的最高位。但與夏諾斯的斷言相反,中國經濟很可能正在走向政府引導的軟著陸:增長放緩,通脹降溫。在常駐中國、成天分析中國形勢的經濟學家中,多數受尊敬的人士都傾向于對中國的短期前景感到相當樂觀,但對長期而言將發生什么就遠沒那么有信心了。許多人相信,中國通過放寬偏緊的貨幣政策、也許再實施一套規模較小的以投資為重點的刺激計劃,很可能能夠再一次提振國內經濟,但是,高增長、低通脹的時代即將告終。如果你拋開魯比尼那些聳人聽聞的悲觀言論,你會發現他的預測與此類似。魯比尼表示,投資過度必然會導致硬著陸,對中國來說,硬著陸很可能會在2013年或2014年到來。但魯比尼沒有考慮到的是:“投資過度”到“硬著陸”之間的因果變化,不會發生在“一夜之間”,很可能是個較長的過程。不過,他提出的“投資過度必然會導致硬著陸”的警告還是值得我們記取的。無論如何,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方式,必須要轉變,“軟著陸”才會可能。
房地產市場正在崩潰嗎?
財經網日前發表瑞銀的兩位經濟學家汪濤和胡志鵬的文章說,房地產仍是中國最具爭議的話題。近期,房地產銷售趨弱,一些城市的房價也開始下跌。房地產市場正在崩潰嗎?事實上,在實施了一年多的緊縮政策后,房地產銷售和價格依然如此堅挺,這已出乎兩位經濟學家的意料——他們原來預計2011年銷售和價格會下跌10%。隨著政府繼續實施當前的房地產緊縮政策,我們預計未來數月里房地產銷售將會下跌、價格也可能最終開始下降。但目前的庫存只是溫和增長,而擔憂被夸大了。在通脹下行、前景疲弱的背景下,購房者是否還會入市?消費者心理向來不易預測,但我們認為購房者不太可能停止買房,因為在沒有實施限購令的城市中,房地產銷售仍保持強勁;居民負債水平很低,以居住和投資為目的的房屋需求仍然強勁;長期房價的正收益預期仍存在、而改變需要時間;令家庭偏好于將房產作為資產的一些因素在未來幾年不太可能改變,包括低利率、高儲蓄以及無需繳納房產稅。因此,雖然我們預計隨著政府繼續實施緊縮政策,高端、商品房市場將會趨弱,但房地產市場并不會崩潰。同時,我們認為保障房將在未來12-15個月里支撐整體房地產建設活動。但文章又說,若房價下跌30%,中國的固定投資和實體經濟將會發生硬著陸。房地產投資占到固定投資總額的20%以上,并且我們估算實體經濟中幾乎30%的最終產品被房地產部門消化。基于該部門對整體經濟的重要性,硬著陸可能難以避免。
處理歐債危機是機遇也是考驗
《新世紀》周刊發表總編輯胡舒立的文章說,本次G20峰會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關鍵時刻召開。中國在這次峰會上的角色重要而微妙。一方面,中國政府有一定能力、也有責任對歐洲給予一定的支持;另一方面,中國政府對于自己扮演的新角色并不適應,其原因在于,中歐經濟發展水平懸殊。讓一個窮國去救援富裕的歐洲,似乎不合情、不合理,國內外都存在質疑的聲音。此次峰會上,胡錦濤主席與“金磚國家”領導人協調時強調,解決歐洲債務問題主要還是要靠歐洲。在峰會前舉行的吹風會上,中國財政部官員也透露,救助歐洲尚無清晰方案。雖然歐洲一體化進程取得了顯著進展,但歐元區內部政治分歧仍然嚴重。此次希臘債務危機因政治扯皮而不斷惡化,就是一個例證。在此情形下,即使中國愿意采取救援行動,也不能不考慮,這樣做有可能使自己陷入歐洲的“政治叢林”。其他國家以及國際機構同樣面臨這個困境。哪怕危機迫在眉睫,也必須等待政治危機得到解決之后才能采取行動。這種微妙處境對中國來說,既是機遇也是考驗。所謂機遇指的是,經過參與解決歐債危機,中國將贏得不菲的戰略收益。所謂考驗,指的是中國能否將目前所具有的戰略資產有效轉化為制度化優勢,并且將國際上的戰略收益轉化為國內改革、轉型的動力。最突出的是巨量外匯儲備,它是中國特殊的發展戰略帶來的收益,也是國民節衣縮食攢下的血汗錢。如何使用它們呢?每當國外發生經濟危機而需要中國政府救助時,都會出現這樣的疑慮。現在到了系統地作答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