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味強調“國際慣例”和“宏觀稅負”,就會對具體而微的民生體驗失去痛感,就會缺少一份公共情懷。
針對宏觀稅負問題,財政部稅政司分析指出,根據IMF2007年的一項計算,工業化國家宏觀稅負的平均水平為45.3%,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為35.5%。2010年我國GDP為40.12萬億元,財政收入為13.65萬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34%左右。總體看,目前我國的宏觀稅負并不高,基本處于合理的區間內。(11月7日《人民日報》)
近年來,我國稅收呈現出巨幅猛增的態勢。2011年前三季度,全國稅收總收入完成71292.18億元,同比增長27.4%。按照三季度平均入庫速度,全年將完成95000億元以上。而僅僅四年前的2007年,稅收總量為49449.28億元。也就是說,四年的時間里,我國稅收總量將近翻了一番。如此“夢幻”般的增長速度,引發了公眾深深的稅負焦慮。如今財政部按照“國際慣例”分析宏觀稅負,忽略了多少表象下的細節?
首先,我國稅制結構不盡合理,稅負不公、重復征稅等現象突出。最明顯的例子如個稅:據統計,我國月薪5000元以下納稅人納稅比例占總量60%,年收入12萬元以上高收入者繳納的稅額僅占30%,與個稅“墮高堙庳”的宗旨背道而馳。再如增值稅與營業稅的重疊問題,現在雖然在上海開始試點改革,但要完全厘清,還得一段時間。在不合理的稅制下,單單強調“宏觀稅負”顯得有些牽強。
其次,民生投入低。公眾之所以對稅負如此敏感,除了稅收不公的存在,稅收用途上的不透明、不公正也屢受公眾詬責。一方面,政府部門效率低,“吃飯財政”難以轉型,“三公消費”濫耗公帑;另一方面,民生投入上摳摳索索。據統計,我國教育、衛生等領域的民生投入,只占GDP的6%,遠遠低于國際上28%的普遍水平。10月份,溫家寶總理在廣西南寧市視察時指出:“今年以來財政收入增幅較大,這些錢要主要用于改善民生。”相關部門應該以此自勉。
再次,居民收入增速低。今年前三季度,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總收入17886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01元,同比名義增長13.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8%。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5875元,實際增長13.6%。無論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的收入增幅,與稅收27.4%、財政收入29.5%的增速相比可以說差距不小。收入增速低,自然對稅負的敏感性就強了,對納稅的痛苦度就上升了,而這些,在“合理的宏觀稅負”中是反映不出來的。
另外,宏觀稅負正呈增長趨勢。2010年我國宏觀稅負為34%左右,看似比“發展中國家35.5%”的宏觀稅負不高,但如果剖析這幾年的稅收發展趨勢,就會看到一條昂頭向上的“大陽線”。以宏觀稅負而論,2007年不足25%,2009年這一比重接近30%。考慮到未來幾年稅制改革還有一些增稅因素,比如資源稅改革擴大資源品種、全國開征房產稅等,這種增長趨勢只會“天天向上”。據此得出“稅負合理”的結論,會對今后的宏觀政策制定無疑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在這種境況下,政府部門的宏觀視角與民眾的微觀體驗自然產生錯位。一味強調“國際慣例”和“宏觀稅負”,就會對具體而微的民生體驗失去痛感,在制定經濟政策時就會缺少一份公共情懷——而宏觀視角里有了微觀的民生情懷,才能像潤物無聲的細雨,用濕潤浸漫干涸,用情懷擁抱希望;才能像普照大地的陽光,以體溫暖慰窘迫,以燦華照亮困苦;才能能夠消弭民眾心中的稅負焦慮,熨平一顆顆驛動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