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應組織有關財稅部門建立“政府職能部門+專家學者+公眾代表”為主體的立法模式,共同參與,以保證環境稅的公平與正義。
一直在傳聞中醞釀開征的環保稅,最近有了較為確切的消息。國務院20日發布《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實施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經濟政策,積極推進環境稅費改革,研究開征環境保護稅。(《南方日報》10月23日)
應當說,環保稅在國內已被專家學者提出了若干年,財政部和環保部等官員也在不同場合,不斷放出口風表示將開征環境稅,但是,長期以來,只聞樓梯響,不見“稅”下來。面對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和能耗問題,現在國務院開始公開下發文件,首次將環境稅提上議事日程。
自1989年正式頒布《環境保護法》以來,我國逐步形成了利用經濟手段來調控資源保護的環保稅費制度。然而,迄今為止,已實施22年的環境排放收費制度,存在著不少天然缺陷:其一,環保收費變成了某些部門亂收費,環保費的使用更是缺乏公開、透明以及有效的監督和控制;其二,環保收費演變成“抓大放小”。國有大中型企業大都按時足額交納環保費,而資源浪費和污染嚴重的小企業,由于數量大,難以監管,處罰力度不夠,往往少繳費,甚至不繳費。
此外,盡管我國對煤、石油、天然氣、鹽等征收資源稅,因為是針對使用這些自然資源所獲得的收益而征收的,其主要目的是調整企業間的級差收入,促進市場公平競爭,而不是促進環境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因而,嚴格地講,這并不能稱得上貨真價實的環境稅。
無論基于中國是當前世界排入大國的現實,還是哥本哈根會議我國政府做出有關減排的莊嚴承諾,以及因環境問題所導致的醫療費用等支出的飆升,推出環境稅已變得異常緊迫。要想成功架構環保稅收體系,應先做好三門基本功課。首先,當務之急要做好稅收立法功課。由于環境稅是一個涉及諸多行業、領域的大稅種,國家應組織有關財稅部門建立“政府職能部門+專家學者+公眾代表”為主體的立法模式,盡快出臺一部《環境保護稅法》,以保證環境稅的公平與正義。
其次,要做好博弈前置功課。國家在醞釀出臺環保稅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多方利益主體博弈問題,將博弈前置。換句話說,要假想各利益方抵制或消解政策為出發點,進而制定出符合多方利益的政策。以環保稅這個稅種而言,在政策出臺之前,就要考慮中央政策與地方利益是否發生沖突,稅務機關應承擔什么樣的責任,納稅人意見和建議如何納入制度安排框架等。唯此,國家公共政策才會不折不扣地執行,否則,不僅會損害國家的公信力,也會讓國家的法律法規蒙羞。
最后,還要做好減法功課。比如,要想開征機動車污染稅,不僅要對現有收費項目,進行清理,該取消的收費一定要“掃地出門”,而且還要在出臺之前,有必要對現有的稅種,比如附加在機動車輛的稅收(增值稅、消費稅、車輛購置稅、車船使用稅等)進行全面合并或者減稅,因為中國要實現向環保稅順利過渡,不僅是增加一個稅種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完善現有稅制結構,力求使稅收制度變得公正、公平和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