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素養落實到個人,這才是至關重要的,而且是當務之急!
中國古今以群體方式搞出的壯烈行為太多了。大至正義戰爭、愛國運動、全民抗災,小至英雄好漢的結義、聚義人及由一群不平之人掀起的社會風潮。必須承認,這樣的事大都有正義因素,有道德含量。但是落實到個人,包括帶頭人和追隨者、參與者,他們自身的素養如何?這是值得認真審視、細細識辨的。
舉個通俗的例子,《水滸傳》中的武松打虎、李逵刀殺四虎,都是個人行為,故而有可稱道之處。若是拉上十幾個人、上百個人去干此事,就平庸無奇了。
這是武事,文事也如此。孔子、屈原大半生幾乎都生活在政治的逆境中,一個堅持“吾道一以貫之”,一個嘆息“眾人皆醉吾獨醒”,故而成了令人仰視的圣賢。若是見風使舵,人云亦云,即使一大群人合伙搞了個“文化班子”,也毫無價值。
中國的從眾意識、群體行動太多了,有時弄得很卑賤也很滑稽。“文革”時期,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的國民都成了世上第一流的“革命人民”,其中一小半還成了“造反英雄”,這可真是使全世界啼笑皆非了。連“造反”也是奉命式地造反,也是一窩蜂式地造反或群蟻式地造反,大量的個人無非是像刺猬一樣炸一炸刺,冒充“英雄”,無非是“拿肉麻當有趣(魯迅語)”而已。
搞政治如此,搞經濟、文化、藝術也如此。中國號稱企業家、作家、明星、藝術家的人,大都是被順風吹起來的,真正有獨立行為、獨創能力的人很少。
說到這里,就不能不說到中國的道德品位問題。
中國確實出現過不少從階級、集體、群伙、團隊中涌現出的英雄或精英。但落實到個人修養,尤其是“慎獨”式的修養,仍然不能樂觀。舉例說,在大型的天災人禍面前,只要有人帶頭呼喊救災,只要有一些人參與救災,很多人也會隨之加入抗災群體。還是那句話:對此必須贊美。但是一個人在四下無人之際見到了他人所遇的惡事、禍事,能否主動上前干預,也不能說得很樂觀。
中國的素養落實到個人,這才是至關重要的,而且是當務之急!
中國古今有很多講述個人素養重要性的贊美之言。如贊美武將的有“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贊美士兵的有“以一當十”,都說明了個人能力的不凡。
政治語言中有“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之說。當年陳勝當長工,出身低賤,但他敢于罷工,跳起來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茍富貴,毋相忘!”而別的長工還笑他發昏,致使他既生氣又鄙夷地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雖然在場者都是長工,但只有陳勝敢于抗爭。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個人心理、個人行為的差異。
古語中有“人人皆可為舜堯”或“人人皆可成佛”等語,我們雖然不是舜堯,不是佛,也不一定能是馬列主義者,也不一定是比爾·蓋茨、巴菲特那樣的能人,但卻可以把我們自己建設好,力求去當一個雖然低檔但卻真實的德才具備者。
中國的個人美德之所以下滑,真正有美德的人之所以有減無增,我看原因至少有二:一是個人美德日趨利益化、價格化,一是各式各樣的漂亮封號太多。
中國的建設很多,當然都值得頌揚,但有一種建設切切不要閑置,不要淡漠,這就是每個人的個人建設,尤其是個人的道德建設。
“從我做起”這句話我們說得太多也太久了,但是時時處處從我做起的人仍然不多,這就更加說明強調個人素養的無比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