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國有企業不僅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具體實現形式,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制度的主要體現特征,國企在國民經濟、國防建設和人民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是中國社會長治久安的主要經濟基礎。
國企的巨大歷史作用在于它消除了資本對雇用勞動的剝削制度,解放了千百萬被壓迫、被剝削的工人階級,鞏固和壯大了中國共產黨的階級基礎,奠定了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構建了中國現代化事業的完整工業體系和主要物質基礎,是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邏輯起點和主要推動力量。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國有工業企業單位數量和從業人員總量雖大幅下降,但它的產出總量、經濟實力、社會經濟貢獻卻有了巨大增長。
國企的巨大現實經濟作用表現在:它為全社會提供了必要的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和服務,滿足了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為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提供了較為穩定的能源、基礎原材料和基礎服務;它在艱苦條件下承擔了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工程和攻關工程的建設,是國有重大工程建設的主力軍;它在推動國家的科技進步,實現自主創新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它是解決就業的重要渠道;是對外開放的重要力量;它在貫徹執行國家宏觀調整政策、維護市場正常秩序方面發揮了帶動作用;在統籌城鄉發展和支農活動中發揮了突出作用;在歷次搶險救災和重大慶典活動中發揮了骨干作用和保障作用。
國企是一個經濟組織,它的基本功能是為社會提供有效的商品和服務,在國民經濟中發揮主導作用。但這并不影響國有企業政治作用的發揮。截至2011年底,國企中的中央企業擁有中共黨員422萬人,基層黨組織23萬個,這是一股巨大的政治力量。國企的政治力量和經濟力量緊密結合在一起,就會對整個社會產生難以估價的政治影響。
國企不僅是先進生產力的載體,而且是先進思想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源泉。國企所創立的優秀企業精神和先進的企業文化不僅能提高企業競爭力,而且已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國企再認識的依據,一是因為這一問題的重要性,有其重大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二是因為現實社會中,人們對國企的認識觀點多樣,分歧較大,極不利于制定統一的國企政策。對于國企的再認識,用西方經濟學和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分析,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看待中國國企,它至少應當具有以下職能:它不僅要帶頭忠實執行國家政策和法令,而且要忠實貫徹執行國家的經濟意圖;在國民經濟中發揮主導作用;對國有企業做大做強,使國有資產增值,增多全體人員的共有財富;是國家直接掌握的、長期的、可持續的、可靠的經濟資源。在必要時,可直接由國家調配;彌補市場缺陷,為全社會提供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和服務;在高科技領域保持優勢地位,引導科技產業發展;通過影響市場,促進良性競爭和健康的市場秩序;構建勞資和諧的微觀基礎。
提出“國進民退”命題的人實質上是想把國企的職能局限在非競爭性行業中。從事實上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民企和外資企業的發展速度遠高于國企,總體上不存在“國進民退”。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分析,“國進民退”是偽命題。
在沒有找到新的公有制實現形式之前,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國企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中的地位還未完全體現,其全方位的作用也還未得到充分發揮。妨礙國企作用充分發揮的因素既有思想認識上的誤區和理論指導上的偏差,又有體制、機制和政策的因素。這些因素的合力影響,形成了以下若干亟待解決的問題。經營性國企和公益性、半公益性國企的界定和分類政策;國企缺乏一個統一的規劃和管理機構;國企的利潤上交問題;國企領導人的報酬和職工報酬之間的差距問題;國企在高科技產業中的投資和優勢地位問題;國企職工群眾主人翁意識淡薄問題;國企改革下崗工人的遺留待遇問題;防止公有權力的異化和國企領導人的腐敗變質問題,等等。
世界歷史的大國興衰指示了一個真理:一個大國的長治久安應有長期可靠的經濟基礎和支撐國家的經濟柱石。由于國有企業的存在,這就使國家能夠掌握較大的經濟實力,有能力進行必要的投入,進行社會再生產物質條件的重新分配,應對國內外各種突發事件。國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發揮著全方位的作用,其基本職能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發揮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