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江濤(1945~2011),重慶江津人。上世紀80年代畢業于首都師范大學首屆中國書法專業,受教于歐陽中石,以及沈鵬、林岫、劉炳森、熊伯齊等書法名家。1991年,在《中國兵器報》擔任美術文藝副刊編輯。歷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國公關協會藝委會委員、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四川省書學學會副秘書長、重慶市書協副秘書長、重慶市書協創評委副主任、重慶市渝中區書協副主席等職務。
書家以草書見長,楷書、行書功力扎實、深厚。瀏覽他揮毫書寫的草書,呈現出獨特的筆法、墨法行筆技巧,以及線性構成的神妙風韻。
書寫唐代李商隱《無題》詩作草書,是書家其代表作之一。起筆“相見”兩個字墨色飽和,中鋒與側鋒并用,遒勁厚實,在一氣呵成自然串連一體,宛如登臺就給人一個魁偉的雄峙亮相。接下來筆鋒略收,運用中鋒筆尖揮寫“時難”兩字,都是輕逸起筆,敦厚收鋒,書寫出來的線性富于變化,連接處筆力迅疾快捷,斷開處氣韻映帶相連。而在書寫“別亦難”三個字時,有意識變換瀟散的筆鋒,或連寫、或散寫、或挑寫、或頓寫,筆力線條輕重穿插,張弛有序。隨后,書家完全進入線性墨趣的濃纖相宜變化起伏的盡情揮毫中,筆鋒既有濃墨厚重的書寫,更多的地方則抒發出筆走龍蛇般輕盈的情感流變意趣。
書寫元代馬致遠《天凈沙#8226;秋思》草書,是書家又一草書代表佳作。“枯”字第一橫畫便運用頓、挫和傾斜筆法,書寫出一波三折的線性變化。接下來在“藤老樹昏”四字一氣貫通書寫中,或以側鋒厚重為主體,卻講究行筆中的頓、拐異變情趣;“藤”字構成嚴謹,心畫筆鋒密布清晰,“樹”字枯筆飛白,力度氣韻格外醒目。行筆以筆尖清逸為主體,卻注重于線性的變化;墨色以剛柔并舉,形成收放自如的形態。“老”字展現出一種曲線的柔美魅力,“樹昏”呈現出一種筆力的硬朗骨力;“鴉小”兩字,以或傾、或斜、或拐、或頓多種變化的筆法為主;“橋流水”三字,則主要是運用筆上的枯墨,書寫出意在書外若有若無的飛白氣度神韻;“流”字三點水偏旁為側鋒頓筆慢寫,其余部分為側鋒和中鋒交替行筆快寫。整個作品不僅張弛有度,筆法、墨法等技法豐富多變,濃纖適宜,還注意了整體草書線性構成的視覺藝術效果,展現出一種線性結構上的絕妙美感。這幅書作的特點,在于行筆的流拐有序和枯筆意到筆不到的韻味。
馬致遠這首《秋思》是聞名天下的著名杰作,被稱為“秋思之祖”,深受歷代文人墨客的喜歡。書家精心書寫的這幅草書作品同樣受到眾多書法愛好者的喜歡,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書家為《企業文明》雜志社成立25周年書寫的“服務企業,傳承文明”行書作品,博采古代眾多書法大家之長,糅合行、頓、挫、挑、折等多種筆法,以及快慢舒緩的行筆節奏變化特點,亦書亦畫,蘊含現今行書注重變異求新的審美筆情墨趣,既彰顯出書家深厚的書學修養筆法功力,又體現出一種符合當代大眾審美意識卻不流于世俗化的藝術情趣。
張江濤的書作曾入選中國書協主辦的《全國第四屆書法篆刻展覽》,并多次參加中國書協聯辦的《全國職工書畫展》《“神劍”全國美術、書法、攝影展》《全國環境保護美術書法攝影展》《全國法制書法展》,以及在日本舉辦的16屆、17屆《中日書畫展》,在加拿大、新加坡等國家和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地區舉辦的各種書法展。曾作為重慶書法家代表成員出訪新加坡。書作多次獲金牌、銀牌、一二等獎,及日本書法展“特別賞狀”。還在國內外報刊上發表百余幅書法作品,并被國內多家圖書館、博物館收藏,被各地公園、旅游地碑林刻石、制匾留存。其作品入編《唐詩三百首四體書法藝術》《第四屆全國書法篆刻展覽作品集》《當代中國書法藝術大成》等20多種書法專集、畫冊。(責任編輯: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