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來越多的快遞公司開始為電商定制快遞服務,新興的快遞公司們,互聯網基因所占自身比重越來越多,更有一些專門因電商而生的企業勢頭漸顯。
“宅急送將來是以B2C為核心的快遞企業。”“想把星晨急便打造成一個云快遞,開始做B2C業務。”分處北京東北各隅(順義物流園、立水橋)的陳顯寶、陳平兄弟向《數字商業時代》描繪起自己的藍圖,殊途同歸。
他們所說的B2C,是指電子商務行業帶給快遞領域里的一種新業務,無需快遞公司分貨和支線運輸,只需直接把貨從倉里運出來,可能只需要幫送最后一公里即可。這“最后一公里”幾乎是快遞行業之于電子商務的最關鍵和最后一個短板,也是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帶給整個快遞行業的一系列挑戰之一。
看起來,經歷了北京宅急送快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宅急送”)起起落落后接任的大哥陳顯寶延續了一貫沉穩、務實的風格;于宅急送撲騰15年后,已近天命之年的三弟陳平自打重立門戶創辦了北京星晨急便速遞有限公司(已下簡稱“星晨急便”),自信與激情也愈發洋溢。這互補的兄弟倆目前似競更多于合,在電商的大環境下,保持了難得的清醒,站在了一眾快遞企業警醒和反思的前排,路數開始一致,目標近似。
雖然他們近年來各自的發展都并非一路歌舞升平,盡管今年來國內的快遞行業已近危急關頭,但他們天生有著面對大中小客戶的長線積淀,他們身上正長出互聯網基因。
環顧他們四周,越來越多的快遞公司,也開始為電商定制快遞服務。新興的快遞公司們,互聯網基因所占自身比重越來越多,在行業內滲透得更加厲害。更有一些專門因電商而生的快遞企業勢頭漸顯。如今,身處這個行業,惟一的不變是變。
不僅如此,業界指出,淘寶大物流還將深入地改變快遞行業的發展進程。在迎來了電子商務“盛年期”的不遠的將來,快遞行業眾多小公司和大公司之間將產生劇烈變革。
新物流時代 快遞企業向上走
自去年3月份起,宅急送開始和IBM對接,由其進行戰略組織結構規劃,助力整個信息化升級。最近,通過一年多的實踐,屢屢轉型失敗的它重新確定了自身方向,不再是之前的“大力發展B2C,選擇發展B2B,積極拓展C2C”了,而是開始全力專注B2C。
過去16年來,宅急送歷盡焦慮與失意,陳顯寶并不回避這一點,但他更樂于談起公司如今受電子商務的影響要走的差異化競爭路線。
在電子商務的強力沖擊之下,宅急送果斷削弱了過去B2B的模式,放棄了曾經轉學順豐的C2C模式,在過去B這一塊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再藉以三年來C的平臺搭建開始做B2C。
與大哥相比,自搭建起星晨急便這個平臺以來,近兩年陳平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精力。用他的話來講,“雖然還不穩定,還有點忽悠,但這兩年一直在做平臺的建設和完善。”
自一開始,陳平想做的就是一個云快遞,依托于互聯網的理念,想把快遞這個平臺開放,只做核心部件,但他還是想做C2C。后來當他意識到只做C2C太過理想化,面對電子商務的大趨勢不得不變時,又果斷帶領星晨急便開始轉型,在業務層面上開始做B2C,B2C與平臺兩條路并行。
著力B2C,星晨急便于今年3月份開始做平臺,吸引其他客戶來加盟。據陳平介紹,短短數月,星晨急便所吸引的客戶量不在少數。“近兩個月,幾乎是一天進來一個客戶,小客戶大概有一千多個。”
這說明了物流平臺天生和電子商務有語言共同點,基因很搭。陳平甚是得意:對于電子商務公司而言,這類快遞企業第一可以給其做落地配,第二可以給其做墊資,第三可以毫不費力鋪開網點,說到鄉就到鄉,找一個加盟商即可,馬上可以服務。他看重未來需求,相信自己在建的平臺與電子商務的吻合度。
如陳氏兄弟一樣,許許多多的快遞公司已然紛紛前赴后繼涉足電子商務。
今年2月悄然成立的微特派快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特派”)便是這類典型。因電子商務而生,它更是定位為專業的電子商務物流服務商。
后起的這類具有互聯網基因的快遞公司,相對系統簡單,可改進和把控,更具被電商看重的潛質。基于此,經歷了各種選擇和糾結后,國內專注于高端男裝品牌的瑪莎瑪索也在一個月前選擇了微特派,博弈“最后一公里”,開箱驗貨、產品體驗多種項目齊頭并進。
只要這類快遞公司能夠做得好,哪怕去提供技術和信息方面的支持也行,瑪莎瑪索副總經理季斌對記者表示了如是態度。由此,電商對新快遞的迫切需求可見一斑。
電商企業往往想做輕公司,但其銷售的最后一個環節——物流卻是一道跨不過去的坎。因此,要么就得自建物流,要么就得依附于相對優勢的快遞公司。跟隨電子商務茁壯起來的快遞公司,成長出了互聯網基因,于一些電商而言,猶遇知音。
也是在電商的深刻影響之下,順豐速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順豐”)搭建了線上平臺“順豐E商圈”,宅急送上線了代銷平臺“E購宅急送”,申通快遞創辦了“久久票務網”。
一場混亂不可避免,電子商務正在改變著物流業本身。變,亟需轉變,但怎么變,這是個問題。
競爭更重網絡與服務 新快遞COD唯上
當然,實際上,做電商不易,做電子商務物流更難。百世匯通總經理周建提起期間的糾結,更是深有感觸。
“熱水器尤其是小型的熱水器千萬不要再接單了”,百世匯通昆明一個站點的經理在前不久一次會議上向周建訴苦道,因為接過派送一些小型的熱水器,客戶還總是在面單上打印一行字:派送的業務人員,可以協助客戶安裝熱水器。結果每次派送的業務員都被折騰得苦不堪言,大部分時間都消耗在幫忙安熱水器上,因為一些客戶看到面單會說不裝就不簽收。該經理匯報說:我拜托你,千萬跟站點講一下,不要發熱水器了,更千萬別印那句話了,不然業務員得哭了。
而這不過是快遞企業躋身電商之列的八十一難之縮影。電商需要的快遞要求“高”、“精”、“尖”。具有互聯網基因的新快遞絕非是一日即能蹴就的。
“理想的與電子商務企業對接的快遞公司,首先,整個信息是透明的;其次,所有派遞的過程也是透明的,而且,時間是可以預期的。”瑪莎瑪索的季斌如是指出。
電商企業一般也都自己做過配送,對成本價等方方面面知之甚詳,因此,新快遞做B2C價格得透明,標尺得端穩。其主要競爭在于網絡和服務,看誰的網絡齊,誰的服務好,妥投率有多高,是否準點,能否入宅服務,比如試穿、試用等,比如錄單手續的簡化、貼標簽的人性化等等。
在快遞行業,最好的公司不一定是最大的公司,好的快遞公司不一定專長電子商務。季斌如是定義。在瑪莎瑪索看來,如微特派之類后起的快遞公司的整體系統更容易和電子商務對接,而且在這一點上,很多本地化的快遞公司也易受到青睞。
在未來,比如核心城市,多數電子商務公司更傾向于選擇一些優秀的本地配的公司,在服務品質不降低的情況上,能降低自身的成本,在“最后一公里”末端配送上更具潛力。
實際上,在淘寶商城方面,馬云也想自己去推末端配送公司(COD公司),因為這一點“四通一達”幫他做不了。但就這一點也似乎困難重重。據接近他的人分析指出,其人才儲備急缺,沒有幾個是做物流出身的,所以搭建起來的班子都是在網上拼的一些概念。中國快遞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更是直接告訴記者:阿里巴巴的大物流概念泡沫過多,要去做的話,得真正去投資做配送,因為最后一公里目前是快遞發展的瓶頸。
這,對電子商務物流B2C來說,也尤為考驗。末端配送公司——COD直到今天仍舊成長得緩慢。“這其中核心的問題是培訓,第二是堅定考核和監控制度。”陳平說。而陳氏兄弟要發力的,也正是這一領域。
COD公司能承擔“落地配”的物流新業務,即B2C企業在某個城市或區域的貨物配送、退換、收賬、退還貨款的一整套服務。這也是較之傳統的快遞公司比較欠缺的。隨著電商的更緊密發展,社會分工將在配送環節繼續細化和深化。COD模式帶給區域配送企業的是前所未有的機會和發展空間。做得好的這類新快遞公司,即能成為電子商務市場的寵兒。
拼網絡,拼服務,拼“最后一公里”,新快遞公司走得不易,行得艱難。陳平就坦言,星晨急便一開始非常不盡如人意,到了今年才在收入和客戶的反映比之前改觀很多。還好星晨急便一開始搭建的是一個開放的平臺,所以容易跟各個接口對接。
“我一上來就是一個萬用插頭,其他扁插頭、三項插頭、圓插頭都可以在我這里面用,客戶、加盟商、小快遞公司、個人、淘寶這樣的平臺都可以來我這里發貨,一開始就是這么設計的。”陳平說。
即便是這樣,要想贏得認可也頗為艱難。更何況各路人馬都已經紛紛殺將進來。
依附分倉抑或依附平臺整合還是被整合
在沒有好的快遞企業令電商青睞之時,電商也迫不得已向下走。瑪莎瑪索最早還在探尋與哪家快遞公司的合作更為妥貼,京東、當當、凡客等已經開始自建物流。這,幾乎符合了現在廣大電商企業要發展茁壯的另一趨勢。馬云更是祭出“大物流戰略”,以期把自身的“大淘寶”、“大阿里”舉措繼往開來。
更有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在不遠的將來,在國內的物流領域,京東的劉強東、阿里巴巴的馬云、順豐的王衛將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在外界看來,馬云投身物流絕非心血來潮,劉強東籌建倉庫也是財大氣粗,傳奇式的順豐掌門王衛更非等閑之輩。對于馬云的“大阿里戰略”而言,現在惟一缺的就是物流,如何把電子商務的物流相關點打通,成了馬云的心結,其管理層也尤其心急。對于京東商城來說,絕不愿意被物流卡住脖子。于順豐更甚,多年苦心經營的“物流帝國”自然不能被新生軍鉆了空子。
但這未必就是未來的趨勢。盡管許多快遞行業的資深人士認為,阿里巴巴并不會搶快遞業的“飯碗”,但電商的介入,難保或從某種程度上改變后十年快遞行業的格局。互聯網一日千里的時代,電商影響下的未來物流行業,實際上仍充滿了變數。
新物流時代的解決方案一道又一道呈現出來,需要認清的是,有方案也不是一勞永逸的,未來也是不平坦的,市場正充滿了無限機會。
阿里巴巴所做的大物流,也只是做一個倉儲的平臺,并不一定能滿足電商行業的需求。就本地配來說,隨著倉儲建大,未來第三方倉儲若能操縱整個快遞行業,將會帶來整個行業的配送成本下降。
而現下的情勢是,第三方倉儲有的大公司都建的自己用,中小型公司都建不起,中間差一個斷層,一些人已經在開始挑戰這個市場。但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在B2C領域,未來也越來越沒有人愿意去建第三方倉儲。更多的快遞企業愿意選擇分倉,即在總部倉庫下面,各省市再建倉庫。
京東、當當有分倉,分倉出貨,跟著貨走,容易整合。未來可能這些分布的站點會依附分倉,或會依附一個平臺,誰的平臺強則依附誰,會把中間的取消掉,這樣雙方效率會高。“毫無疑問電子商務將來是分倉。美國如此,中國亦不例外。”陳平說。
當承擔“落地配”的COD公司慢慢長大,發展成為標配,未來的“落地配”,要么是面臨一些大公司的整合,要么是依附于一個品牌,諸如現在的“四通”依附申通的總部,把加盟商看作小的落地公司。把“四通”看成當地的快遞公司,依附的是“四通一達”的總部。當地的小快遞公司會依附倉儲,誰有分賬則依附誰。
整合或者是被整合,這將是大趨勢,或許正如馬云所說,未來中國將有自己的UPS,但與此同時,未來前十名的快遞企業座次也或將發生劇變。而這種種的變數,都和電子商務的影響休戚相關。
從某種意義上講,電商是快遞的猛料。據申通快遞公司運營副總監介紹,目前電商的快遞份額已占公司60%~70%的比例。正是近年來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比如淘寶催生了“四通一達”的風生水起。但從另一意義上來說,快遞業是電商的基石,基石穩妥,才能助力叢林而生。雙方相互制衡,互聯依托,相輔相成,協同才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