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是人們了解外部世界信息的一個重要渠道,它對人們日常生活的順利進行以及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都將產生重要的影響。但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各種新型媒介形式的不斷涌現,在新聞報道過程中,諸如揭露隱私、亂加評價、報道失當等倫理失范現象也是數見不鮮,本文擬將揭露這些倫理失范現象并提出一些寶貴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新聞報道;倫理失范;新聞侵權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8-0056-02
新聞是指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具有極強的時效性和真實性,目的是為了擴大人們對周圍世界的認識,以便更好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工作以及其他各種行動。由此看來,新聞的真實性更是顯得尤為重要。但是,新聞報道畢竟是人們對已經發生事件的一種文字或音像的再現,這其中必然或多或少包含著一定的個人意念。另外,當今社會是一個媒介爆炸的社會,出于生存競爭的需要,各媒介對新聞報道內容與形式的生動性、直觀性、新奇性等表現形式的探索可以說是挖空心思,因此,在具體的新聞報道過程中就會出現許多倫理失范現象。
一、新聞報道過程中倫理失范現象的表現形式
(一)暴露被報道對象的隱私導致侵權
近年來,媒介在新聞報道過程中侵犯隱私權的現象不斷增加,這一方面是為了滿足觀眾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提高媒體自身的發行量或收視率,卻對被報道對象個人及其家庭造成嚴重的傷害。另外,“隱私權”的定義在我國也比較模糊,尤其是在“媒介侵犯隱私權”方面的法律也有待完善,這就更加助長了“媒介侵犯隱私權”之風的盛行。因此,受害者往往對這種現象采取默認的態度。這類媒介侵權行為主要體現在娛樂類節目和電視真情類節目之中。
我們對娛樂類新聞報道侵犯隱私權行為似乎是早已習以為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諸如“某位美女走光”“某個明星離婚”,以及“某個明星開什么車、住什么房、在什么地方同誰散步等”,我們并沒有意識到這是媒體的侵權行為,也沒有意識到會對被報道者造成怎樣的傷害。直到2006年5月“竇唯火燒記者采訪車”事件發生以后,我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這場官司仍被各大媒體的爆料,許多媒體緊抓竇唯、李亞鵬、王菲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報道,對竇唯本人以及李亞鵬和王菲造成嚴重的傷害,同時對我國社會也造成了極大的不良影響。
在電視真情類節目中,對個人隱私權的侵犯似乎顯得冠冕堂皇和心安理得。在主持人煽情的話語之中,在攝像機和諸多觀眾的眾目睽睽之下,當事人被迫說出自己不愿提起或不愿言明的一些有關個人隱私的事情。表面上,主持人或廣大觀眾是做為一個朋友、聆聽者的身份聽取被采訪者的故事,在聽到感動的時候可能也會流兩滴眼淚,說兩句安慰的話,實際上是拿別人的隱私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是對受訪者的一種侵犯。我們不禁會想到中央電視臺的《藝術人生》欄目,受訪者的眼淚似乎成了每一期節目成功與否的標準。
(二)對被報道者亂加評價
新聞報道是極力追求所報道事件的真實性、客觀性與公正性,這是其本質所在。但是,由于新聞報道的記者、編輯總是受到個人主觀偏向性因素、政治因素、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在新聞報道過程中無意識的加入一些主觀評價,這些評價可能是對新聞素材進行取舍,從而突出部分事實,也可能是個人觀點的直接表達。最終,這種新聞報道方式會形成一定的觀點偏向性,部分是為了經濟的發展、國家的團結、社會的穩定等,具有積極向上的傾向。但也有一部分會造成極大的不良影響。例如“成都超女被罵妓女”事件,死者譚靜與四川成都“超女”譚靜僅僅是同名,而且死者也尚未得到警方證實為賣淫女,部分媒體對此事件大加評介,認為死者即為“超女”譚靜,是一名妓女,最終演變成“成都超女被罵妓女狀告媒體,索賠20萬”的悲劇,對譚靜本人及整個社會都造成極大的傷害。
(三)不當報道突發事件當事人及其家屬的信息
部分記者和編輯為了追求客觀事實,把突發事件當事人的個人信息盡可能多的呈現在觀眾的面前。另外,在一些災難性的突發事件中,部分媒體為了吸引觀眾眼球,利用諸多過度刺激性的新聞信息和圖片進行報道,這在無意之中給當事人造成名譽上、心理上的嚴重傷害。例如,在“汶川大地震”的新聞報道過程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受害者的尸體圖片及其家屬痛哭流涕的樣子。在對“N1H1流感患者”的報道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患者及其家屬的圖片,以及患者詳細的個人信息,這些都是對當事人及其家屬的不尊重,是應受到制止的。
另外,在對未成年人和一些犯罪嫌疑人報道過程中,也可能會出現一些報道不當的現象。有的記者為了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吸引力,對未成年人遭遇父母離異、離家出走、受騙上當以及早戀等情況進行詳細報道,不僅采用真實姓名,而且也包括具體的家庭住址和學校等信息,對當事人及其家屬造成嚴重的傷害,這些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是嚴格禁止的。在對犯罪嫌疑人的報道過程中也經常會出現類似的情況,不注重對當事人個人信息的保護,甚至還未在法院做出裁定之前,直接稱其為“殺人犯”、“毒販”、“盜竊犯”等,沒有稱其為某種罪名的“犯罪嫌疑人”,這種現象也是對犯罪嫌疑人名譽權、隱私權的一種侵犯,是法律所不允許的。
(四)有償新聞的泛濫
有償新聞是新聞工作者采取不當手段向被采訪報道的對象索取物質報酬的活動,同時還包括故意隱匿和扣押新聞的行為。
當前,除了一些黨政機關媒體的運營與發展是靠國家政府撥款之外,大部分媒體都是自負盈虧的獨立經濟實體,其收入來源主要是依靠廣告,而廣告商對媒體的評估又主要看其發行量和收視率。因此,少數媒體為了單位的經濟效益,往往默許甚至鼓勵采編人員拉廣告。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企業和個人便利用刊登廣告的方式換取新聞報道效果,尤其是在某個丑聞事件發生以后,更是利用“封口費”來收買記者,例如山西霍寶干河煤礦在礦難發生以后引發的所謂“封口費”事件,這極大地破壞了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公正性原則,降低了新聞報道的質量,同時也腐蝕了新聞工作隊伍。
二、針對新聞報道過程中倫理失范現象所采取的措施
(一)提高新聞從業人員的素養水平
新聞報道過程中一切倫理失范現象的發生歸根到底都是由于人的因素造成的。新聞記者的采編過程,編輯對新聞的篩選過程,每一步都決定著讀者最終所見到的新聞作品的傳播效果。高素養的記者、編輯必定能報道出優質的新聞作品,以利于新聞的傳播和媒介組織的良性發展。
一般來說,新聞記者和編輯素養水平的提升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即職業水平的提高、法律意識的增強以及個人道德水平的提升。法律是人們必須遵守的硬性的條條框框,而只有在此范圍內活動,才能維持良好的社會秩序,有利于社會的穩定。新聞報道作為人們獲取外界信息的一個重要渠道,其社會影響力之大,更要求新聞從業人員具有較高的法律意識。其次,職業水平的高低決定著新聞工作者的工作質量,采、寫、編、排、報,每一環節都是優秀新聞作品所必須具備的。而且,個人職業道德水平的提升同時也是個人整體素養提升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新聞報道過程中,諸如對災難性突發事件當事人及其家屬的不當報道、對未成年人和部分犯罪嫌疑人的報道失當等,都可能沒有違反法律的規定,但卻對當事人及其家屬的名譽上、心理上造成嚴重的創傷,是不符合社會倫理要求的。因此,個人道德水平的提升與法律意識的增強在預防新聞報道過程中倫理失范現象的發生是相得益彰的。
(二)完善國家的法律法規
我國政府針對社會上新聞報道過程中倫理失范現象也給予了高度的重視,采取各種措施來預防和減少當前的類似事件的發生,例如:為確保新聞報道客觀公正真實,維護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良好形象,2009年04月14日,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新聞戰線“三項學習教育”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三部門有關負責人表示,基層單位和群眾如發現媒體刊播虛假新聞,記者搞“有償新聞”或“有償不聞”,以及利用采編報道謀取其他不正當利益等違規行為,可向三部門舉報。三部門將嚴肅查處違反新聞采編人員從業管理規定和違反新聞職業精神職業道德的行為。
這在一定程度上凈化了社會風氣,提升了人們對新聞報道倫理失范行為的認識,為媒介組織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但我們也應該清楚的認識到,這些行政性的文件規定只能起一時之功用,我國媒介組織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還有賴于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完善。然而,由于我國立法總是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各種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完善總是在探索中進行的。另外,由于 “倫理失范”概念的模糊性,導致媒介侵權案例多種多樣,而受害者又無處訴說。因此,各大高校學者、媒介從業人員、政府相關部門工作人員要充分認識到媒介立法工作的艱巨性與重要性,從而在我國建立一個良好的媒介發展環境。
當前,我國媒體存在供給總體過剩的現象,媒體研究專家指出,我國報業總體的發展已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各個城市媒體間的競爭都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比如,京城報業有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北京晨報、京華時報“四大金剛”,他們正進行著合縱連橫的“群英會戰”;廣州報業的廣州日報、羊城晚報、南方日報已成三足鼎立之勢;成都“雙雄”,即成都商報和華西都市報也在進行著殊死的廝殺。另外,電視媒體發展方面,各個都市臺之間爆發了大規模的“新聞大戰”;城市電視臺與省級電視臺之間爆發了“廣告大戰”以及省級臺和中央臺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的“收視率大戰”等等。
這些媒體之間除了利用價格做為取勝的手段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在內容方面的競爭。各個媒體在節目內容和形式上追求新、奇、怪等特點,為了收視率或發行量的提升,采用低級趣味的方式迎合觀眾的品味,這就難免會出現許多諸如侵犯隱私、不當報道等新聞報道的倫理失范現象。因此,我國政府應加大對媒體健康發展的引導,積極進行產業改革,改變當前的混亂競爭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