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電視綜藝節目中采用主持群的現象越來越多,其中獲得成功的節目有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安徽衛視的《劇風行動》等。本文試圖從主持群現象興起的背景、原因及特點入手,分析其內在規律性,希望對優化主持群結構,提高電視節目的傳播效果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電視綜藝節目;主持群;背景;原因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8-0080-02
近兩年,當我們在收看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安徽衛視《劇風行動》、陜西衛視《都市女孩》等綜藝節目時,會發現綜藝節目主持人的陣容發生了變化。多名主持人共同主持漸漸成為一個大趨勢。學界和業界出現了“主持群”的說法。
一、研究的切入
通過對一些研究的梳理,筆者發現,學界對于“主持群”的認識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新聞節目和綜藝節目中均有主持群,另一種只是關注到綜藝節目中的主持群形式。前者大都基于2009年3月第295期上《新周刊》的評價。在《新周刊》評選的“2008中國電視節目榜”上,央視新聞頻道在汶川地震時期制作的《眾志成城 抗震救災》節目的主持人團隊獲得了“2008年度節目主持人”稱號。因此,在這一類研究中,大都認為,新聞直播節目中多名主持人輪番主持的形式屬于“主持群”。然而,在這期《新周刊》上,并沒有明確“主持群”這一概念的具體說法,或者說在這期《新周刊》上,“主持群”這一說法并不是以概念的形式呈現在公眾面前,而只是雜志的文章作者對這一現象的特點加以總結和提煉。因此,筆者認為,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新聞直播節目中進行輪番主持、現場連線的主持人不屬于“主持群”,因此,本文探討的“主持群”主要是在綜藝節目的語境下來進行分析的。而在綜藝節目“主持群”的研究中,大都從“主持群”所具有的優勢和存在的不足來分析,對主持群現象出現的背景和原因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將從這兩方面入手來分析“主持群”的特點。
二、“主持群”的定義
隨著我國綜藝節目的發展,主持群已經成為綜藝節目主持的一種趨勢。然而,主持群僅僅是主持人數量上的增多嗎?究竟該如何界定“主持群”這個概念呢?目前,學界和業界部分學者給出的定義中,大概有以下兩種表述方法。
陳昌輝和王梅在《綜藝節目主持群的分工與配合》中,認為“所謂主持群,即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特點鮮明的主持人按照特定規律組合在一起的一種主持形式。”在之后的研究中,范開云在《娛樂節目主持群現象研究》中,朱曉蘭在《主持群:節目主持新現象研究》中,季興帥在《綜藝節目主持群模式的多角度思考》中,劉娟在《從受眾心理訴求論節目主持群的生存》中,都引用了陳昌輝和王梅的這一定義。
唐滌非在《娛樂節目主持新樣態分析》中,對“主持群”做了一個描述:“擁有主持才能的數人(3人以上),共同聚合而成的特殊組合”。其實,《新周刊》對《天天向上》主持群的頒獎詞中,也能側面反應其對“主持群”的認識。《新周刊》關于湖南衛視綜藝娛樂節目《天天向上》的主持人群體,這樣說道:“《天天向上》這類既有比賽選秀性質又帶脫口秀搞笑風格的綜藝節目,多名主持人之間的互動、表演和配合在某種程度上會成為節目本身的一大賣點。這是一個群體的合力,每個人都有自己人的角色扮演。”
從中可以看出,主持群不是隨便幾個主持人共同站在一個舞臺上就可以了,而是根據節目的需要,他們在主持群中扮演的角色是特定的,他們的分工是符合一定規律的,他們的配合應該是非常默契的。
三、“主持群”現象產生的背景
早在90年代,央視的《正大綜藝》節目就有兩名演播室主持人和一名外景主持人。春節聯歡晚會也一般由多人主持,較為固定的是四人或六人。但當時并沒有“主持群”的說法。主持群的出現和電視綜藝節目的形式有著直接的關系。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以《綜藝大觀》等為代表的晚會階段。以《快樂大本營》、《歡樂總動員》等為代表游戲節目階段。以《幸運52》、《開心辭典》等為代表的益智娛樂階段。以中央電視臺《夢想中國》、《星光大道》、《非常6+l》為代表的真人秀階段。伴隨國內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發展,主持人的風格也在不斷變化。隨著港臺綜藝節目在大陸的流行,大陸電視綜藝節目主持人受到港臺主持人的影響,也逐漸形成多樣化的格局,主持人之間相互調侃,主持人和觀眾進行互動。主持人的角色不只是串場者,而是集串場者、表演者、訪談者、觀眾等各種角色于一體。主持人的數量也呈現了由一人、雙人到多人的發展趨向。2006年3月,觀眾驚奇發現,《快樂大本營》的舞臺上出現了五個主持人,這在全國的綜藝節目當中無疑開創了先河。而安徽衛視的《劇風行動》2005年開播一來,在主持人方面實行“鐵打的周群,流水的主持嘉賓”制度,形成了以周群為中心的主持人隊伍,身邊的主持人有郭德綱、阿進、董志誠等。這也是早期的“主持群”模式。
四、主持群出現的原因
主持群現象何以在最近兩年層出不窮呢?其原因是什么?以下對此進行分析。
(一)受眾的收視需求發生變化
傳統的綜藝節目往往由一男一女搭檔主持,這種主持方式正式而稍顯沉重,而且,主持人一般不會參與節目和游戲,他們只起著串聯作用。時間久了,觀眾就對這種主持模式產生了審美疲勞,在這樣的情況下,新的主持群模式的出現打破了既有僵硬、呆板的傳統模式。
(二)競爭激烈催生主持群的誕生
進入21世紀,電視媒介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而綜藝娛樂節目成為許多電視臺的主打節目,綜藝節目主要元素有“主持人+嘉賓+游戲+訪談”,其中嘉賓是一個變量,游戲和訪談的環節都必須有主持人。因此,主持人作為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節目的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保持競爭優勢,必須在節目主持形式上有所創新,“主持群”也應運而生。
(三)主持人管理制度推動主持群的發展
主持群的使用可以分擔個別主持人的壓力,從而避免對單個主持人的過度消耗。另外,有利于以老帶新、以強帶弱,優化主持人資源配置,如汪涵在《天天向上》主持群中任班長,他也帶動了其他新人主持人的發展。在2008年的新周刊中國電視榜中,歐弟獲得最佳新人獎。
五、主持群的特點
(一)明確的分工
主持群往往實行的是一人為主、其余為輔的主持方式,主要主持人把握著節目的節奏,其他主持人作為輔助。《快樂大本營》中,何炅居于中心位置,其他人以他為中心分立兩邊。他控制著與嘉賓談論的話題和整個節目的節奏,很多話題是由他引出的,當其他主持人引出的話題并不適合節目的節奏時,他會把話題引回。謝娜則以幽默、搞怪、詼諧、出其不意吸引觀眾。表演出身的她成為情景模仿中當仁不讓的女主角,無論是和男嘉賓演對手戲還是和女嘉賓進行比美都會引發全場的笑聲。而維嘉與謝娜的搭檔也相當默契,由此產生很多笑點。海濤、吳昕等人則常成為被搞怪的對象,用模仿和其它表演激活氣氛,給觀眾帶來最大的娛樂效果。在這樣一個精心搭配、分工明確的“主持群”中,要人為制造一些戲劇性的沖突非常容易。由此引發的“笑點”就是節目“收視長虹”的重要保證。
(二)深度參與
主持群的出現,使得主持人和嘉賓融為一體,他們按照朋友的方式做游戲,有時候還會故意讓某些嘉賓出丑。主持人參與到節目的各個環節,和嘉賓一起跳舞、游戲、比賽,他們的表現往往比明星更具有吸引力,這也真正地體現出了他們是節目的主導。如改版后的《快樂大本營》,“快樂家族”在節目當中的參與度上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吸引不同的受眾群體
由于每個主持人都有著不同的閱歷、知識儲備及表達方式,所以肯定會被不同的收視群所喜歡和接納,如《天天向上》主持群中,汪涵幽默智慧,受到了不同年齡段觀眾的喜愛;歐弟來自臺灣的主持人歐弟能歌善舞,現場快速的應變能力及即興才藝展示往往成為節目的亮點,頗得年輕人的歡迎;演員出身的錢楓以其俊朗的外表、儒雅的氣質贏得了一大批觀眾尤其是女性觀眾的厚愛;以演“日本鬼子”為人所知的日本演員矢野浩二有著自己的一部分影迷。主持人出身的田源在節目現場也往往得心應手,發揮自如。五個不同風格特點的主持人吸引五種不同類型的受眾,對節目的收視率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總之,主持群是廣播電視傳播領域的新現象,主持群的特點決定了它能帶給綜藝節目一定的積極效應。但其背后也有些問題值得我們思考。首先,主持群模式中主持人人數眾多,為節目的整體掌控增加了難度。其次,由于新人主持經驗不足等主觀原因,他們的地位非常邊緣化,鏡頭很少,一期節目下來說的話也很少,只能通過幾個小丑的角色來表現自己。他們仿佛是站在舞臺上的聽眾,在舞臺上顯得很尷尬。所以,如何構建適當的主持群結構,仍需要我們進一步摸索、探討。
參考文獻:
[1]吳郁.當代廣播電視播音主持[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2]陸錫初.節目主持人概論北京[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3]王群.電視主持傳播概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季興帥.淺析綜藝娛樂節目中的主持群模式[J].新聞知識,2009(8).
[5]劉娟.從受眾心理訴求論節目主持群的生存—以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為例[J].現代視聽,2010(1).
[6]季興帥.綜藝節目主持群模式的多角度思考—以《天天向上》主持群為例[J].現代視聽,2009(7).
[7]賀爭怡.電視綜藝節目主持新形式—主持群[J].視聽縱橫,2010(3).
[8]高杰.電視節目主持群“信息場效應”的建構與釋放[J].聲屏世界,2009(9).
[9]陳昌輝,王梅.綜藝節目中主持群的分工與配合—以《劇風行動》主持群為例[J].新聞愛好者(理論版),2008(8).
[10]朱曉蘭.主持群:節目主持新現象研究[J].新聞界,2009(3).
[11]唐滌非.娛樂節目主持新樣態分析—以湖南衛視《天天向上》為例[J].新聞愛好者,2009(24).
[12]范開云.娛樂節目主持群現象研究[J].青年記者,2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