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拉奇是享譽世界的偉大記者,以采訪世界政壇風云人物而聞名。她的作品,一直是國際新聞界研究和學習采寫技巧的范本。在這里,我們就針對法拉奇的提問藝術和技巧進行了詳盡、細致的研究,深入分析、總結了包括緊逼、挑逗等獨特的提問方式在內的藝術技巧,最后還針對她對基辛格的采訪,進行了全面集中的分析。
關鍵詞:法拉奇;采訪提問;藝術技巧
中圖分類號:G21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8-0146-03
法拉奇,意大利著名女記者,以專訪世界各國風云人物著稱。在她有限的記者生涯里,先后采訪了三十多個風云世界的人物,更被譽為“世界政壇采訪之母”。她的每一次采訪,都能為后來的新聞人提供出令人神往的范本,這其中的關鍵之處,就在于她帶有濃重個人色彩的提問方式。下面就讓我們來深入分析一下“法拉奇式”的提問,來共同領會其中的魅力和精髓。
一、法拉奇采訪中的常用藝術手法
(一)別具一格引開場
法拉奇的采訪,都帶著強烈的個人標簽。而這其中,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她每次都精心準備、因人而設的獨特開場。
“抓住核心問題,開門見山,切中要害是法拉奇的一貫風格。”[1]每次采訪前,她都會用很長的時間去精細準備,然后根據不同的采訪對象,擬定出一個符合對方的采訪基調,絕不打無準備之仗。
因此她總能在采訪伊始,就提出切合采訪對象文化背景、知識修養(yǎng)、思想狀況的一些直中要害且不同凡響的開場問題。這種開場她不僅喜歡,而且非常擅長。不僅迅速的打開了氣氛,還因為其開門見山、單刀直入,“迫使對方做出防御性的反應,揭下人物面具。”[2]例如她在采訪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時,事先早就知道他是獨裁者,于是開場就說:“你是伊朗的新沙皇”。而在面對巴勒斯坦抵抗運動首領阿拉法特時,因為對方當時給世人感覺總是“神秘莫測”的,于是就以“人們常常談論你,然而對你卻一無所知……”[3]進行了開場。不僅陳述了事實,還犀利地點出了矛盾,其功力委實令人折服。
(二)迂回設套索真需
雖然法拉奇喜歡“開門見山”的開場,但在其后面的提問過程里,卻更多地走迂回路線,并且總愛隨時隨地地給對方設下陷阱。這也成為了她采訪提問的一大特色之處。
的確,很多問題如果直接去問,并不一定就能得到真實的答案。況且她想要挖掘的,往往都是這些大人物們不愿意透露給世人的內容。這就在無形之中,把那些表面看似風平浪靜的采訪,都演變成了一場場“探討事實真相”的斗爭。而她,面對強大的對手,始終會以一種毫不松懈的姿態(tài),層層堵截,步步圍剿……
每當遇到不愿意回答問題的采訪對象,法拉奇都會有多種解決方案,迫使對方開口。例如,先“提出一個現實中并不存在的問題,然后誘導對方就此發(fā)表見解。”[4]
如在采訪不愿意對邊境問題發(fā)表見解的阿拉法特時,她就先提出了:“(假設約旦和黎巴嫩決定簽訂和平協議)面臨這種局面,你們將會怎么辦?”的假想性問題。這種假設開頭,后續(xù)問題層層包抄逼近的迂回“作戰(zhàn)”方式,也為采訪界樹立了無數優(yōu)秀范本。
反問作答,也是法拉奇慣用的迂回“作戰(zhàn)”方式之一。它在后發(fā)制人方面的表現,無疑是相當出色的。
如在面對利比亞統治者卡扎菲時,她就先針對他的狀況,提出了一系列使之應接不暇的反問句,“你禁止了很多事情,為什么禁止不了個人崇拜?”“既然人民那樣愛戴你,你為什么還要住在軍營呢?”等等,這些問題毫不留情的把卡扎菲在利比亞“名為搞革命,實則進行軍事獨裁”的事實昭告于天下。而她在提問最后使用的巧妙收尾,更是有力的實現了后發(fā)制人。
法拉奇:“你信不信真主?”
卡扎菲:“當然信,你為什么問我這個問題?”
法拉奇:“因為我以為你就是真主!”
(三)緊追逼問破防線
在“法拉奇式”采訪中,最被人津津樂道,也是特點最鮮明的一點,就是她那時刻咄咄逼人、尖銳犀利的發(fā)問狀態(tài)。這不僅構成了她最與眾不同的個人采訪風格,也成為了她多年來倍受爭議的原因之一。
要知道,她每次面對的都是怎樣的政壇精銳,面對記者的提問,他們比誰都知道該如何應對。而法拉奇,恰恰就是那樣一個深諳他們心理,比誰都知道該如何對付他們的人。面對他們的虛與委蛇、閃爍其詞,她緊追不舍的發(fā)問經常把對方逼到不得不回答的境地。這令全世界為之贊嘆,同時也讓那些大人物們感到恐懼和不安。仿佛她是和這些偉人腳下成千上萬的民眾們站在一起,是他們的代言人和利益維護者。她始終都以那樣一種平等而獨立的姿態(tài),與這些大人物們恒久的對視著。
再回到她對阿拉法特的那次采訪。當面對對方明確的拒絕回答時,她不但沒有放棄,反而還針對“巴勒斯坦是否對約旦宣戰(zhàn)”和“巴勒斯坦的邊境在哪里”等關鍵性問題,分別進行了多次反復的提問。最終迫使對方在避無可避中,就邊境問題發(fā)表了見解。
而1975年,她在葡萄牙采訪馬里奧#8226;蘇薩累斯時,對其避而不答的問題:“僅僅是共產黨人,還是共產黨人和軍隊一起發(fā)動了這次攻勢?”竟然連續(xù)重復提問了5次,大有不達目的不罷休之勢,最后迫使對方就此問題做出了回答。
法拉奇是一個真正擁有著越挫越勇、百折不撓精神的人,其心理和氣場上的強大,絕對是不可復制的模本。
(四)挑逗引誘擊正題
法拉奇認為,“訪問活動可以說是一部戀愛故事,也好象是一種性的交往。要把對方剝得精光,自己也全身心地投入去進行戰(zhàn)斗。”[5]因此,“挑逗”和“引誘”的提問方式,也常常被她貫穿于平時的采訪中。
她喜歡把采訪比作做愛。認為這過程中除了比智勇、拼口才,還需要引誘對方,讓其在不知不覺中被她牽引著,一步一步卸掉身上的所有防備和偽裝。她不喜歡用翻譯,因為覺得那是在兩個正在做愛的人中間加一個陌生人的身體,讓人感到別扭,不夠親近無礙。而她本人除了意大利語之外,還會說英語、法語、西班牙語,正好為她這一習慣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也使得她每次的“挑逗”,都能按她的想法和語氣發(fā)揮出最佳的、不打折扣的效果。
法拉奇是一個非常善于捕捉各種細節(jié)的人,從被采訪者下意識的各種動作、停頓、細微的表情中,都能揣度出最適合的提問。采訪基辛格的時候,她就曾在觀察、過招之后確定了激將法的方針,成功“挑逗”起對方的好勝之心,令其頭腦發(fā)熱來不及思考,繼而將掩于心底的東西脫口而出。等到對方的“外套”被一一剝下,她就如己所愿地挖掘到最真實的、也是她最想看到的內容(有關基辛格的這部分采訪后文將詳細說明)。
(五)爭論雄辯碎偽衣
在法拉奇的諸多采訪中,我們都能看到一個據理力爭,強硬雄辯的女子形象。那是因為在她的采訪里,無論面對的對手是誰,她都會是整體走向的牽引者和指揮者,絕不允許自己處于弱勢和下風。因此,在提問的過程中,就常常會和對方就各自的立場和觀點發(fā)生激烈的爭論。
而難能可貴的是,她從來不會回避矛盾,甚至還會故意“不斷挖掘采訪對象的矛盾之處,并以尖銳的問題適當的刺激對方,使采訪演變成一場場沖突。”[6]矛盾對她來說,一直是友非敵。這也正是她能獲得其他記者難以得到的信息的“殺手锏”。所以很多人會認為,她的采訪與其說是采訪,倒不如說是吵架。而且吵得精彩,吵得令許多墨守成規(guī)、按套路出牌的記者,只能一旁望洋興嘆了。
在她采訪伊朗國王巴列維時,雙方曾就專制民主問題發(fā)生激烈爭論。交鋒中,法拉奇用其敏捷的思維、犀利的言辭,將巴列維假民主的外衣一一剝去,最終使其真專制的面目暴露在世人面前。
她不畏強權,“挑戰(zhàn)權利,拒絕諂媚是法拉奇采訪生涯最大特點。”[7]也正因如此,造就了她最獨特的“海盜式”提問方式。
二、藝術手法在具體采訪中的應用體現
法拉奇的提問,看似隨性而出,實則是她多年來豐富的知識積淀,和每次“出征”前認真“備考”的結果。這里面也不乏世人熟知的典型案例。下面就讓我們從令基辛格懊悔不已的采訪入手,全面分析、體會一下法拉奇提問的藝術和魅力所在。
眾所周知,法拉奇一生中,采訪過數十位活躍在當時世界政治舞臺上的風云人物。這其中也包括聲稱過“不接受單獨采訪”的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她不但破了他的先例,還出色的完成了任務。這件事,甚至讓基辛格在時隔數年之后,回憶起來仍會痛心疾首,并認為接受她的采訪,是他“一生中最愚蠢的事情”:
“早安,法拉奇小姐!”
是日,基辛格和法拉奇一起走進一間陳設華麗的書房,招呼之后,竟似乎忘記了她的存在,伏案閱讀起一份文件來。
他這樣做很不禮貌,似乎想給對方一個下馬威。而后居然又坐在比沙發(fā)高的安樂椅上,居高臨下的先一步發(fā)問。他當時不知道,下面的問答,將會帶給他怎樣的難堪。
而需要權勢來壯膽,這常常是懦弱者的表現。他這自認為聰明的做法,但卻讓法拉奇有機會把他的弱點挖掘了出來。
于是,先從美國和越南和平談判的日期談起,她問到了基辛格為什么會受到越南兩方的譴責,是否準備單獨與河內簽約實現和平等等。打算用話題誘導,由淺入深地攻入內部核心。
而基辛格,當然不會正面發(fā)表觀點。他只說他們想實現和平,只是阮文紹不予配合罷了。
法拉奇明白,這樣下去多說無用。于是迅速地轉換了思路,假設開路,建立新的戰(zhàn)場。
“基辛格博士,如果我把手槍對準你的太陽穴,令您在阮文紹和黎德壽之間選擇一個人共進晚餐……那您選擇誰?”這是個有失恭敬的問題,意在探尋美國政府在北越和南越的選擇上有何新的考慮。[8]
在沒有得到對方的回答的情況下,她又把問題進行了細化分解:“我想您會更樂意和黎德壽共進晚餐吧。”“您喜歡黎德壽嗎?”這表面上看似轉移了話題,實際上緊追不舍。
此時的基辛格,也不得不對黎德壽進行了一番評價。言語中表達的,都是對這個東方對手由衷的欽佩之情。
“那跟阮文紹的關系,你也作同樣的評價嗎?”法拉奇緊追不舍。
“我過去跟阮文紹的關系也很好……過去……”此時基辛格的回答,已明顯能看出他同兩者親密度的差異了。可是法拉奇并沒有因此松懈下來,反而又加緊直追,拋出了下一個誘導性問題:
“南越人說你們相處時不像朋友,你想說的正與此想反嗎?”
“我們現在和過去都有自己的觀點,也無需強求一致,我們說,我和阮文紹像盟友那樣互相對待。”此時,法拉奇已經問出了自己想要的結果。
在這段堪稱典范的采訪中,法拉奇運用了多種提問技巧。先是假設引路,合理推導,然后迂回包圍,層層逼近,最終迫使基辛格對越南問題發(fā)表了見解。
法拉奇是一個非常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的人。而在沒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之前,也絕不會停下腳步。
在詢問起有關越南戰(zhàn)事的問題時,基辛格就曾因為擔心泄密而發(fā)出過警告,拒絕再談論越南。可法拉奇僅僅是換了個角度,從美國民眾質疑他們“放棄對南越支持,是對河內共產主義的投降”入手,繼續(xù)開始了提問,不覺間使問題又更深了一步。
基辛格覺得無可招架,于是再次發(fā)出警告:“我們的所作所為不是投降……讓我們談論除了越南以外的其他事情吧。”
法拉奇不但沒有放棄,反而以守為攻,在貌似氣氛緩和的情況下,把話題迅速從“和平”問題上拉回到正題:
“基辛格博士,那么關于越南戰(zhàn)爭你有什么要對我說的?我覺得你從來沒有反對過越南戰(zhàn)爭啊。”
一句話頓時就使問題深入了一大步,不覺間已將對方逼到了墻角……
而基辛格的災難并沒有到此就結束。其后,他居然還在法拉奇的各種近似挑逗的提問中虛榮心膨脹,口無遮攔地說出“自己總是單槍匹馬地行事”的話來。這讓美國輿論為之嘩然,尼克松也氣歪了鼻子。
在這次世人熟知的采訪案例中,法拉奇充分調動著智慧。“直接”里夾雜著“迂回”,“挑逗”中伴隨著“引誘”,“陷阱”后緊跟著“逼問”,細致中托襯著從容。每一個問題都在看似無意中步步緊逼,相互獨立又配合默契,讓對手在不知不覺中完全沒有了招架的能力。如果想要她停下前進的步伐、改變進攻的節(jié)奏,那就只會把自己引向更加難堪的境地,一如悔不當初的基辛格。
此后,基辛格的名聲無奈的和法拉奇的采訪內容聯系在了一起。他始終都覺得,這是他“一生中與媒體打交道的災難性的一次”。
三、法拉奇采訪提問中的精神光輝
“有人說你是中國的赫魯曉夫”“如果把手槍對準你的太陽穴……你會選擇誰?”
前一個問題是對準鄧小平,后一個問題是逼問基辛格。在中國,沒有人能夠想象得到,這是從一個普通的記者口中說出的話。沒有獨立的人格,強大的內心,缺少平等觀念和自尊意識的人,是決不敢提出這樣的問題的。
有媒體曾經對法拉奇作出過這樣的評價:她的采訪就是“一出有情節(jié)的戲劇”,而她自己就在其中扮演著昂首闊步的角色。她的所有提問,或緊逼,或挑逗,或直接,或迂回,就像一個訓練有素、配合默契的獅隊,從不同的側面向獵物包抄靠近,令其避無可避,逃無可逃,最終結果自然只有一個——采訪的成功。
法拉奇的采訪風格影響了整整一代的中國新聞人,而她本人也一直深受著世界各國新聞工作者的敬仰。“如果說法拉奇站在珠穆朗瑪峰,我們充其量就是到了拉薩。她是一代宗師,是不可逾越的高峰。”央視《面對面》主持人王志如是說。
參考文獻:
[1]徐瓊.意大利著名記者法拉奇的提問藝術[J].新聞與寫作,2006(11).
[2]李霞.法拉奇的提問技巧[J].青年記者,2008(36).
[3](意)奧莉婭娜#8226;法拉奇著.嵇書佩,樂華,楊順祥譯.風云人物采訪記[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8.
[4]徐瓊.意大利著名記者法拉奇的提問藝術[J].新聞與寫作,2006(11).
[5]牛永斌.法拉奇要當“事件的見證人”[J].新聞與寫作,2001(4).
[6]高梅.新聞報道改革:凸顯“主體意識”—兼論法拉奇式的報道風格[J].新聞三昧,2006(4).
[7]李金樹.像戰(zhàn)斗一樣采訪—法拉奇采寫技巧研究[J].中國記者,2006(10).
[8]羅海巖.法拉奇向世界投不信任票[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