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假新聞層出不窮,不僅浪費了寶貴的新聞資源,更誤導公眾、混淆視聽,削弱網絡媒體的公信力,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本文將通過分析網絡假新聞的現狀,對其出現的原因進行探討,從而試圖尋求一條解決的途徑。
關鍵詞:網絡假新聞;新聞來源;真實
中圖分類號:G20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8-0156-01
技術的發展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重大變革。互聯網也在信息傳播領域內掀起了一場巨大的變革。網絡新聞成為繼印刷、廣播電視新聞之后的又一種新聞報道形式。但與此同時,網絡假新聞也層出不窮,不僅占據了寶貴的新聞資源,更使網絡媒體的公信力大打折扣。網絡假新聞為何泛濫?網絡新聞應該如何維護其真實性?本文將對此進行探討。
一、網絡假新聞泛濫及其原因
人體雖在不斷“延伸”,交往的范圍與空間不斷拓展,但是這種“延伸”卻是以信息的某種程度的失真為代價的。互聯網創造了多樣化的信息渠道,提供了信息“量”,卻難以保證“質”。網絡假新聞為何泛濫?
1.匿名的新聞來源。網絡創造了虛擬社區,用戶能通過匿名甚至偽造個人信息的方式傳遞信息,所以新聞來源的真實性難以保證。例如,2010年7月22日一篇名為《一女生世博排隊被強奸懷孕》的文章被四川新聞網等網絡媒體紛紛轉載后,引起軒然大波。但當東方網記者深入事件求證時,卻發現該貼內容純屬虛構,而報道該事件的兩位記者“李嘉、劉靜”也并不存在。如此公然偽造的情況絕非偶然,而公眾卻鮮有人刨根問底。
2.網絡傳播的時效性。基于網絡傳輸的高速,網絡新聞傳播對“時效”的要求日益提高。各網絡媒體為了搶獨家、爭時效,往往無法平衡時效與真實間的關系,會在未完全核實新聞來源真實性的情況下就選擇冒險搶先發布新聞,以贏得最大范圍內的受眾。
3.傳播途徑多樣化。因為網絡的開放性和交互性,網絡新聞的傳播途徑得到擴大,可以是萬維網網站、新聞組、郵件列表、BBS、微博等途徑的單一使用,也可以是這些途徑的復合使用。新聞的傳播速度加快,使假新聞的傳播影響也得到擴大。2010年12月6日《中國新聞周刊》的官方微博發出一條“金庸去世”的消息,在兩小時內迅速被各大互動網絡瘋傳,引起了極高的社會關注度。
4.民眾媒介素養的欠缺。越來越多的“民眾記者”自發成為消息的發布者,其中不乏人為虛構的新聞。民眾認為“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但其實假新聞的圖片、音像資源都是經過篡改的。例如,www.world-cnn.com曾經報道稱布什被加拿大警方以戰爭罪拘捕,旁邊還配有布什身著白色囚服的照片。被一家知名新聞網站轉載之后,該新聞立刻在一小時內登上了“Google新聞”的頭條,但事后卻被證明為假新聞。另外民眾容易產生情感傾向,臆想新聞事實。例如在2009年“鄧玉嬌事件”中,網民很自然地同情“弱女子”,卻很少關注事情的真相,以致事件的發展遠離真相。
二、解決網絡新聞失真的途徑
網絡新聞是技術催生的產物,為“新聞”包裹了一層現代化的外衣,使其更具大眾親和力。但“新聞”的核心本質決不能因為“網絡”產生扭曲。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也更應是網絡新聞的生命。
1.為網絡新聞立法。法治社會里,要用法律維護新聞的真實性。政府應加強對網絡信息傳播的法制建設,走依法治網的道路。對假新聞的發布者、惡意傳播者進行懲罰。只有相關法律、法規健全了,網絡新聞工作者才有工作的準繩和依據,民眾才有發揮“記者”監督作用的依據,這樣才有益于互聯網的可持續發展。
2.提高網絡新聞從業者的素質。網絡媒體應定期對網絡新聞從業者進行新聞業務培訓,組建自己的記者隊伍,鼓勵他們用自采自編的方式獲取第一手新聞,而不是簡單地“抄”發其他媒體的新聞。網絡記者也應提高自身素質,自覺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原則,認真核實新聞來源,發揮“守門人”的職責,認真執行嚴格的審稿制度,嚴把事實關。
3.提高民眾的媒介素養。網絡的開放性使越來越多的民眾兼顧受者和傳者的角色,在信息傳播中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但面對不同來源的新聞時,民眾不能全盤質疑,更不能全盤相信,應根據已有事實進行獨立思考,提高自身的分辨能力。新聞的核心是公信度和真實。網絡新聞的失真揮霍了社會正義,體現了新媒介時代新聞理想主義的危機。網絡媒體需要在媒體、網絡新聞工作者和大眾的共同努力下,制定一套媒體道德準則,否則網絡媒體最終會失信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