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是大閘蟹應市的季節,也是港股的傳統股災月份,在經歷8月、9月大幅波動后,港股難道真的要應驗十月“股災”的宿命嗎?事實上,歐美經濟面臨二次探底,歐債危機猶如病毒,雖偶有“藥物”救市,卻一直未能根治,致使陰霾籠罩環球,令投資者喘不過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邊廂是發達國家的債務危機,那邊廂中國信貸緊縮政策下,內地中小企業融資日趨艱難,企業老總只好求救高利貸,由于資金鏈斷裂,溫州貸款者紛紛跑路,觸發中國式“次貸危機”。
在此雙面夾擊下,股市走熊,新股不振,樓市衰退,信心危機加劇……經濟寒冬的提早襲來讓港人始料未及。在這“大閘蟹”的月份,無論是“股神”還是股民,都已經滿手“蟹貨”,面對“滿倉”的“大閘蟹”,愁上加愁。香港經濟此刻面臨著巨大考驗。
傳統股災月魔咒又襲港
剛踏入10月,環球即爆發股災。希臘削債未達標,歐債危機持續;而一向被視為內地經濟睛雨表的溫州,因高利貸問題惡化,接連有中小企業倒閉,更有外資銀行唱淡中國內地經濟,強化硬著陸的風險;加上內地銀行對房地產業的信托業務,隨著內地樓市下挫而風險日大,市場擔心引發一場“中國版次貸危機”。港股在多面夾擊下急劇下跌,踏入第四季首個交易日即遇災,內地國慶長假休市,港股單槍匹馬對抗沽壓,恒指全日跌770點,收報16822點,創2009年以來新低,跌幅達4.38%,總市值一日內就蒸發了7910億港幣,成為了亞太主要股市中受傷最重的區域。
追蹤45個國家及地區股市表現的MSCI世界指數,自5月2日觸頂以來,至9月底累計跌幅超過20%,兩年多來,全球股市首次進入熊市。港股以去年8月的高位(24988點)計,同期跌幅超過29.29%,技術上早已進入熊市。港版恐慌指數(VI-ISI)也升了近3%至44。“到底大市是否見底?”相信這是不少股民心中的疑問。對此有市場人士指出,由于市場仍存在多個不明朗因素,若以熊市計,本輪下跌只調整了一半,大市也許要到11200點才會見底。
熊抱港新股大多被嚇退
環球金融市場的動蕩,也嚴重打擊資本市場運作。1月至9月份,香港資本市場活動集資額按年倒退27%至2932.8億港元,其中新股集資金額按年升兩成至1924億元,但第三季度卻僅錄得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低的183.45億元,較去年同期相比,跌幅超過八成。
早有業界人士表示,由于市況持續不明朗,第四季新股上市活動或會繼續受影響。以往第四季皆是香港新股的沖刺期,因為上市計劃一旦延遲到下一年,需向港交所提交新的財務數據,所以第四季通常是香港新股市場“遲來的春天”。惟獨今年的新股被7月、8月的跌市嚇怕了,8月份更出現零新股,實屬近年罕見。直至10月好不容易有一輪新股“初試水溫”,但9月中旬以來,全球股市又再度插水,令不少重磅新股相繼宣布退場觀望,新股市場恐怕也由“春天”提早跨入了“寒冬”。
集資額較大的新股,往往需要外資的支持,現時歐洲經濟已日趨蕭條,外資紛紛退縮,無法支撐這些重磅股。計劃中的重磅股一再消失,光大銀行及三一重工等無法兌現上市計劃,是新股市場一落千丈的元兇。而散戶對新股興趣也大大減少,就算買股票也選擇在二手市場撈底,令季內不少新股因市況太差而擱置上市。
樓市響警鐘到處“撻訂”聲
歐美經濟持續衰退,環球股市如服瀉藥,銀行提高按揭息率…--在骨牌效應下,香港樓市陰霾密布,加上九肚山賣地遠遜預期,投資者紛紛減磅,二手住宅幾乎乏人間津,業主只得減價蝕讓求脫手,平均減幅達一成。有買家認為樓市已敲響警鐘,不惜忍痛“撻訂”(即買家看中某套商品房后,與發展商或業主簽定認購協議,繳納一定數額的訂金,如買家在規定的協議時間內沒有正式購買該房,將被沒收該訂金)離場。港、九、新界各區陸續出現撻訂個案,業主急售套現,掀起了一輪撻訂潮。除了豪宅外,一向甚受市場歡迎的中低價位住宅,也不斷出現買家撻訂離場事例,令人憂慮樓市將進一步下滑。
除了撻訂外,市場還不斷涌現劈價盤。據報道,將軍澳新都城有業主減價蝕讓81.4萬元離場。這是一個兩房單位,原業主于1997年11月以349.4萬元買入,如今僅以268萬元獲買家承接,折合平均口尺價5,245元,比屋苑同類型單位低近一成,乃因業主見近日環球股市波動,遂決定減價17萬元,減幅達6%,最終蝕得81.4萬元離場。這是一起二手房轉讓的典型例子。幾周來,樓市二手交易幾近陷入癱瘓。筆者截稿前一個周末,十大屋苑有六個零成交,兩日內成交量僅得八宗,并連續三周在十宗以下徘徊,低迷情況堪比2008年金融海嘯之時。
失業率新低可能會回升
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前夕,香港經濟急速增長,股市、樓市暢旺,“打工仔”薪金節節上升,失業率一度跌穿3%的水平。13年后的今天,恒指創下13年來新低,香港6月至8月的最新失業率卻跌至3.2黑色,恢復至金融風暴前水平,較5至7月下跌了0.2個百分點,失業人數減少了約7200人,全港總就業人數連續第6個月上升至363.6萬人,創下歷史新高。
暫時來看,香港經濟因外圍環境不景氣而有放緩跡象,但相比歐美等經濟體仍是一枝獨秀,加上有背靠內地優勢以及中央接連推出挺港措施,令經濟保持平穩增長,制造、運輸、服務等行業受惠更為明顯,企業更需不斷招聘人手。然而,香港勞工及福利局人士指出,面對歐元區主債務危機的惡化及美國疲軟的經濟,雇主的招聘意欲已轉趨謹慎。亦有經濟學家預期,失業率有機會在年底前回升至接近3.5%的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包括早前匯豐銀行宣布未來三年將消減3000個現有職位,以及缺乏工作經驗的青年失業率并未受惠于經濟增長,表明失業率低并不意味著勞工市場可以高枕無憂。由于歐美債務危機仍是深不見底,預計歐美市場未來一段時間將會極為疲弱,從而拖累香港的出口憎長;而環球股市急挫,過去支撐香港消費市場的財富效應勢將大打折扣,香港未來可能面對消費和出口兩大引擎轉弱的情況,對勞工市場肯定會造成打擊。更有專家預測,明年若真的因為外圍經濟轉差,或歐洲出現雙底衰退,而內地經濟又欠佳的話,香港失業率更有可能重上5%以上。面對“內憂外患”和未來的不明朗環境,香港市民需咬咬牙才能捱過“寒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