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是閱讀最新的印刷品,而那些偉大思想家的巨著卻靜靜地躺在書架上,無人問津?!钡聡軐W家叔本華在一個半世紀前這樣說。當時正值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西方國家正在進入蒸汽時代。叔本華對讀者青睞于墨跡未干的出版物憤懣不已,而今天,情況有過之而無不及,得益于電腦和通訊技術的發展,連報紙也無法滿足人們對新鮮信息的渴望。微博的誕生,不但新一可以做到每分鐘更新,而且鮮——有大量千奇百怪的小道消息,從而迎合了最大多數人的口味。于是乎,地鐵上、咖啡館里,總能看到人們握著大屏幕的手機,用手指劃來劃去,如饑似渴地刷微博、轉微博,生怕錯過一條重磅信息。
不少社會精英認為,微博在推動社會發展方面具有深遠影響,并認為微博是最接近真相和人性的媒體。實際上,真相和人性原本就是一對矛盾。因為人性容易受貪婪和利益的誘惑,而真相又往往會被刻意“打扮”。有時候,加V的用戶,更容易受到身份的制約,為自身利益代言。筆者關注過不少知名經濟學家、企業家的微博,這些重量級人士常常為自己所處的行業代言,也常常為了營銷的目的刻意發布某些觀點。前不久,史玉柱一條“拜托中國人壽,別虎視眈眈想控股民生銀行”的微博,讓華夏銀行和民生銀行股價上漲六七個百分點,按史玉柱持股量計算,一條微博能賺3.31億元。連身價200億元的史玉柱(據2011年胡潤百富榜數據)都難以免俗,更不用說其他人了。
微博“接近真相”的另一個困擾是微博自身的特點。由于不存在報紙版面或者電視節目時間的限制,也沒有傳統媒體的層層“把關人”,每個人都能成為微博信息的發布者、評論者、轉述者。但其缺點就像硬幣的背面一樣,如影隨形:發布一條微博是如此簡單,人們沒必要惜字如金,也沒必要反復斟酌,也不必為失實負責,輕輕一按就能發布出去。因而每時每刻,海量用戶制造了海量的信息碎片。這些大量的、自由的、隨意的信息,讓讀者面對著無休止的電子碎片,卻難以把它們拼合成一個真實完整的世界。透過手機的小屏幕,看到的是微博所呈現的碎片化局部,就像透過一個小小的窺鏡觀察碩大的世界。這對閱讀者而言,費時費力,又容易產生偏差。
與此同時,微博也折射出社會浮躁程度的加深。140字的短小篇幅讓寫作變得輕松方便。相比之下,寫一篇篇幅較長、內容較深的博客則讓人痛苦不堪,那需要更深厚的積累,更縝密的構思,并假以更多的時間才能寫就。這也是博客日漸式微的原因之一。至于粉絲數量、轉帖評論數量的統計,則更滿足了人們的虛榮心。
因而,有人說,微博越來越像是各類情緒的填埋場。人們太需要一個社會情緒的發泄口了,而微博恰恰是這樣一個空間。筆者時常聯想,微博仿佛是一個鑲有成千上萬扇小窗的高速列車,在暗夜里呼嘯而過。每一扇點著各色燈光的小窗前,都有一個人在激情演說,抑或喃喃自語,抑或孤芳自賞。但他們都隨著時間的車輪飛馳而去。眨眼之間,新發布的微博就會把前一分鐘的微博淹沒。而當人們把視線從微博上移開,回過頭來一想,能記住的內容真是少得可憐。
既然是情緒的填埋場,那么過度關注微博、對微博內容過于較真也就沒有必要。對這些碎片的收集,并不能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也不能判斷出未來的趨勢,更難以提供助益于人生和事業的精神食糧。這就好比每時每刻都盯著上證綜指的數字變化,并不能讓你對證券市場的判斷更加清晰。因而,微博只是個消遣。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在這方面,叔本華已經毫不客氣地批評了讀者:“讀者的愚蠢和反常是難以置信的,因為他們把各個時代、各個民族保存下來的高貴和稀罕的作品放著不讀,一門心思地偏要拿起每天都在涌現的、出自平庸頭腦的胡編亂造。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作品被送進市場,伴隨著利益相關方所發出的喧嘩和鼓噪。但用不了幾年時間,人們就會發問:那些作品現在到哪兒去了?那些人所享有的早熟和轟動一時的名聲現在又到哪兒去了?這類作品就像流水般一去不返,它們只為人們嘲弄逝去的荒唐年代提供了笑料和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