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香港中產?經濟學者和社會學者的標準有所不同。根據經濟學者的標準,現家庭月收入在1.75萬以上、受過高等教育、有自住房的香港家庭,都可歸入中產之列,這一比例約占香港全部家庭的50%。而按社會學者的看法,最重要標準是其職業分類,即是否屬于行政、管理和專業技術人士,是否具有中產共同的成長歷程。依此標準,香港的中產家庭約占家庭總數的20%~30%。
香港中產的社會價值極為鮮明,歸納起來有三個方面:第一,香港中產“平和理性”的氣質使其成為社會的穩定力量。中產遇到問題時,一般傾向于靠自身能力和資源去解決,而非“上街”或在報紙上“激動”,因為他們的時間成本比較高,不會去做“無用功”。這也意味著,香港中產是最不易被“運動”和“媒體”所影響的群體,他們能理性地看待事件,分析形勢,堅持自己的獨立主張,第二,香港中產的“專業性和高收入”,成為經濟發展的優勢資源和“助推器”。香港GDP中48%來自資本投入;12%來自不含任何人力資本的純體力投入,剩下40%則來自人力資本投入。而擁有最豐富人力資本的,當然是中產階級。此外,優裕的收入狀況,也使中產成為助推消費的中堅力量。調查顯示,2010年3月,香港收入最高的職業分布在“教育及公共行政機構”,時薪中位數為129港元;“經理、行政級人員、專業人士(典型的中產階級職業)”為107港元,公司文員的時薪為54港元,收入最低的保安、清潔職業每小時測不到28港元。這些數據可反映出香港中產階級收入之優裕·第三,成功路徑“可復制”,是香港中產的重要價值所在。當一個社會能夠為聰明、努力的人提供公平的發展機會時,這種心態就會效益最大化,構成“人人向上、奮發有為”的氛圍。
不過,眼下令人不解的是,為何在諸多的社會調查中,昔日風光的中產,已不再令人“羨慕”,甚至有人覺得“香港中產很可憐’’。其原因是什么昵?
其一,在經濟上,香港中產是典型的“付出太多得到太少”階層。
在香港360多萬的工作人口中,需要交個人收入所得稅的人數約占37%,其中絕大部分為中產階級。其他超過60%的人都無需交稅。香港中產不僅“付出多”,而且從社會得到的回饋也最少,
香港約10%的最低收入家庭可享受綜援(低保)、30%的中低收入者享受政府的廉價公屋福利(廉租房),偏低收入者可申請居屋(經濟適用房)、夾心層可申請“夾屋”(類似于兩限房)。但上述援助及住房補貼,都需對申請者的收入進行限制,超過標限人士難以獲得政府資助。也正因為如此,香港中產的住房問題,多需靠自己打拼解決。
住房之外,中產在醫療保障、社會保險、教育以及財政“派糖”方面,也都是“被遺忘的角落”,很少受到相應關照。
在香港,富豪及地產商雖交稅較多,但因其特殊地位會在產業政策等方面受到關照;草根階層則因收入較低,能夠進入與民生有關的諸多社保扶助體系,只有中產階級,處在“大把交稅看不到回報”的境地。
其二,在政治上,香港中產因缺乏媒體和政團代言人而成為“沉默的大多數”。由于中產相對理性獨立,“很難被討好”,故在香港政治中少有政團著意于為中產爭取權益,致使中產在社會福利方面,成為“被遺忘的角落”。同樣,基于“吸引眼球”的天性,媒體對“過激”有天生的親近,即便是香港以理性自居的兩份報紙也日益“民粹化”,“反高鐵”報道連篇累牘,遠遠超過該事件真實的影響力。
香港中產就在這種不喜歡被代言,也不喜歡被報紙“激動”的狀態下’其利益在沉默中被忽略了處于“不被羨慕”的尷尬境地。
不過,筆者認為,香港中產雖然沉默,但他們畢竟是“有力量的”。這個群體其實是“非常在意長遠發展和價值觀”的群體,這意味著,_旦多數中產意識到,現有政策、價值觀和發展路徑已偏離了其認同的底線時,也就到了中產爆發的“臨界點”。而中產的爆發,以其人數之巨,很可能造成難以挽回的社會震蕩。因此,政府一定要關心中產的“價值訴求”,加強同中產的溝通與交流,切實注意改善中產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不要讓中產“在沉默中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