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好八卦”乃人類本能。既然人類有口能言,自然可靠“八卦”東家長、西家短來促進彼此感情。魏晉兩代流行清談,雖然誤國,但也留下一部《世說新語》,記載時人的“八卦”軼事,當中不乏箴言金句傳誦至今。現代人亦創制出如Facebook等“網絡八卦”這樣的集散平臺,平素不善社交者在網上也變得伶牙俐齒,當真是脫胎換骨。
八卦簡直無所不能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看,“八卦”能反映社會的欲望、恐懼、價值及盲點,是從商論政者珍貴的資訊來源。對于一個民望低迷的政府來說,‘八卦”更可分散人們的注意力,繼而,g4g它施政的不濟。此外,貪腐現象亦常通過流言蜚語而得以曝光,‘八卦”遂間接變為反腐工具。心理學家亦發現,人的焦慮愈多,便愈喜歡“八卦”,因為拿別人的不幸來賭長較短,亦是一種心理安慰。至少茶余飯后作適量的‘八卦’’,可以減壓,有利健康。
“八卦”在金融市場就更有作為了。英國的博彩公司就常以“八卦”作賭局。單是一些似是而非的消息,便足以令一家數百億市值的企業倒霉,如內地民企雨潤國際,7月份被香港某周刊“做謠”,在短短幾日內帳面便蒸發百億。有趣的是,連外望馱鱷也在追看本地的八卦周刊!可見這些“八卦新聞”其實都是商品,自有需求市場。雖說“上智論道,庸才議事,下愚講人”,但既然各人都在“八卦”中各取所需,看來“八卦”并不全是負面信亂
八卦本是一門學問
經濟學領域,儼然半個娛樂圈。經濟“八卦”同樣可以吸引眼球,可以創造票房,可以促成銷售,某些經濟學人更會將一些“八卦”話題賦予經濟學的研究之中。“八卦”言論“八卦”得“出位”便會成名,成就了當下的‘八卦經濟學”。
所謂“八卦經濟學”,特色在于題材博而雜,引用數據來源不嚴謹,材料多是道聽途說的消息,經濟結論沒有統計分析支持。其實,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就有同樣的傾向!而且,斯密就“八卦”消息所代表的社會意義的分析,迄今還被諸多名家不時引用。如今,不少成功的經濟學者,在求知欲的驅使下,都會到處“八卦”一番,問個不停。當“八”得一點眉目之后,他們才會作調查考證,以減低高昂的考證費用。聽聞以驗證經濟學知名的佛利民(Milton Friedman),及數學經濟大師阿羅(Kenneth Arrow),亦屬第一等級“好事之徒”,他們的成就有目共睹。相反,滿紙是方程式、數字、統計等完全不‘八卦”的經濟文章,卻大多味同嚼蠟。
如果取“料”嘩眾取寵,調查論調驚人,文章自然過癮好看不過,易中天曾痛批此類學術為“認真的扯淡、高明的扯淡和有名目的扯淡”。只是,經濟學領域從來不缺奇談怪論,至于‘八卦經濟學”一名是褒是貶,便見仁見智了。
傳媒著重商業元素
英國某酒商的調查發現,女性每天可花上五個小時來八卦。在英國6800萬人口中,他只訪問了2000名女性,便得出女性——不只是英國女性——喜好八卦的調查結果,其可信程度有多高可想而知。除了爭眼球,筆者不明白這類調查對社會能有什么貢獻?企業常作“市場調查”,目的當然不是進行學術研究,而是推銷自己的品牌。這類調查中最成功的例子,當然是某安全套生產商年復一年做的全球勝生活狀況調查。但由于沒提及公司售賣的商品,又冠以“調查”之名,傳媒往往會廣泛報道及議論,連國際級通訊社也不例地傳媒將這類調查當新聞花絮來報道,是否等于幫忙作商業推廣?
香港是一個資本主義社會,在市場導向的大氣候影響下,新聞工作商業化,部分傳媒業者在廣告利誘下,迎合市場多過報道事實。而且因為許多篇幅和資源都用于“某名流的婚外情”等容易吸引讀者的八卦新聞上,從而忽略了反映社會真正的問題。今時今日,不少高銷量的“大報”,都成了低格調的‘小報”,而香港電視新聞之父黃應士卻回應:The so-called journalismof HK,稍稍抹黑,不必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