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選舉戰
關注指數:★★★★
事由
近期,幾乎所有香港報章頭版,每天都出現兩個名字:唐英年、梁振英。兩者有何共通?他們都是“疑似”下屆行政長官。雖然距離提名期尚遠,不過選情似乎十分激烈,每天都有新消息。最終誰能勝出,現在難以預計。
解讀
來年行政長官選舉,與以往不同。2007年,曾蔭權競逐連任,當時對手為公民黨的梁家杰。兩人的背景、政治理念迥異,選舉結果可謂沒有懸念。然而,今屆“疑似”候選人,背景和政治理念相仿,誰占上風呢?
梁振英已辭去行政會議召集人之職,并公開表明“備戰”,唐英年亦在數星期前請辭,參選意欲強烈。參選遂成唐梁之爭。
梁振英服務政府多年,但民望一直偏低,皆因市民認為,他是“八萬五”的幕后黑手,害得市民“雞毛鴨血”。不過,梁振英為了競選特首,花了不少功夫——他高調與政府唱對臺戲,支持最低工資立法,又贊成復建居屋。多年的努力,如今漸有收獲。起初,他的支持率遠不及唐英年,如今似已打成平手。
近年,唐英年在公開場合的言論頗多爭議。例如,他曾批評80后年青人“剛愎自用”,以及最近的“垃圾論”,惹來大眾嘩然。
除了唐、梁二人,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人大常委范徐麗泰,亦說可能會參選。另外,民主黨的何俊仁,上個星期宣布參選,使選情更加激烈。不過香港人只希望,有一位愛民如子、有遠見的行政長官來治理香港。
港珠澳大橋再上馬
關注指數:★★★
事由
去年初,東涌居民朱綺華就港珠澳大橋環評提司法復核,今年4月高院原訟庭判朱綺華勝訴,認為當局應進行沒有大橋下空氣污染的“基線評估”,要求環保署撤回環境許可證。政府遂申請上訴。9月27日,判決政府上訴成功。在39頁的判決書中,法庭指港珠澳大橋工程目前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內容已經足夠,無須添加有關地區空氣質量的數據。挑戰政府的東涌居民朱綺華婆婆在翌日表明,不會上訴。
運輸及房屋局長鄭汝樺則表示,政府將立即啟動港珠澳大橋本地工程的撥款申請程序,爭取大橋2011年底前動工,2016年通車。
解讀
是次港珠澳大橋環評訴訟引起嚴重爭議,主要是有官員指摘公民黨“濫用”司法程序,為了其政治利益叫停大橋工程。行政長官曾蔭權早前表示:“有政客一再借環保及保育之名,以司法程序及其它手段,阻撓快將上馬的大型基建,以達到一己政治目的,損害香港的長遠及整體利益。”鄭汝樺也承認訴訟導致工程延期令成本飆升65億元。政府發言人補充,若工程再延誤,大橋每天造價將增加3100萬元。
另外,就這次港珠澳大橋司法復核和上訴案件,亦掀起環境保育和發展基建之間爭拗的拉鋸戰。地球之友高級環境事務主任蔡家民表示,無論裁決結果如何,政府都應認真檢討,堵塞環評制度的漏洞。公民黨副主席黎廣德亦指出,政府即使勝訴,亦應認真檢討北大嶼山規劃。如不做好規劃,港珠澳大橋及機場第三條跑道雖可能暫時過關,但將用盡“污染配額”。在環評制度多年沒有更新的情況下,是次事件實在是一個契機,應借此探討改善環評制度的可能性。
外傭居港權爭議
關注指數:★★★★★
事由
近日,有菲傭VaUeiosEvangelineBanaoAS,香港高等法院申請司法復核,要求法院審視現時入境條例中,外傭留在香港者是否被視為違反基本法賦予“持有效旅行證件、在港通常居住連續7年以上并以香港為永久居住地的非中國籍人士”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的條文。
高等法院就案件頒下判決,裁定申請人勝訴,確定入境條例上述條文違反基本法。法官引用案例 Ex pazte Shah,指界定一人是否通常居住在港,應視乎該人士是否自愿及是否以安居為目的,而外傭在港則出于自愿及以工作為安居目的,加上法官認為外傭在港方式與一般港人無異,故裁定外傭在港時間亦可當作通常居住。
高等法院的裁決造成社會極大回響。港府已表明,將提出上訴。
解讀
外傭在港工作時間被裁定可計算為“在港通常居住”,觸發社會利益與法庭判決之間的沖突。在高等法院頒布裁決后,有雇主及政治團體要求港府放棄向法院上訴,轉而直接尋求人大釋法。團體要求人大釋法的背后原因是,避免外傭日后獲得居留權對香港造成公共資源壓力。這些團體為維護現時社會既得利益者的資源,要求政府繞過本地司法系統,直接要求人大推翻法院判決,實在有違法治精神,而合約條款更加不能成為剝奪憲法所賦予權利的法理依據。遺憾的是,一直以來香港雖以司法獨立為傲,但當本地法院按法理判決與市民意愿有所抵觸時,相關人士便要求國家權力機關推翻法院裁決,以獲得他們認為“公義”的結果。由此可見,市民法治意識已為既得利益所左右,昔日堅守法律原則和司法獨立的聲音,在是次爭議中已不復見。
與此同時,傳媒對事件處以“偽命題”報道的方式,造成社會出現所謂“數以十萬外傭涌港”的恐慌。傳媒過份簡化報道,造成市民誤以為整部條例將會被廢除,引發社會對居留權申請產生不必要的疑慮。事實上,判決僅指出外傭在港時間為“在港通常居住”,只符合其中半項法律元素,而非得到居留權。原基本法起草委員廉希圣亦認為,外傭向入境處提出居港權申請時受到條件限制,不代表住滿七年便一定有居港權。港大法律學院教授張達明更指出,外傭申請居港,仍然需要符合連續居港七年,及以香港作為永久居住地的條件。只要入境處嚴格執行規定,很多外傭不符合居港資格。故此,現時法庭判決只圍繞“在港通常居住”一詞釋義,并未直接賦予外傭居留權。
最后,引用香港終審法院常任法官包致金的一句判詞:“司法獨立是在法庭所作的決定中見到。”如今,外傭居港權爭議正好是香港司法獨立面對的一次挑戰,是法治精神對香港社會大眾的一次試驗。事件如何得到圓滿解決,相信將會直接影響香港司法機關的權威和公信力,以及作為香港重要基石的法治精神。
地產吹淡風
關注指數:★★★★★
事由
近日,香港樓市出現了一股寒流,令樓市交投減少。而物業代理在這股寒流中首當其沖。9月下旬,主要經營沙田、大圍及西九龍物業代理的京士活公司旗下的五間分店全線結業,受影響員工達100人。
京士活早于2003年樓市低潮時成立,開業初期有四間分行,高峰時多迭18間,員工逾300人,公司以銷售一手樓為主。在成立初期,公司以全行業最高至70%的拆賬比率招兵買馬,掀起業內挖角潮。其后則有曾任美聯董事的梁漢升入股,成為該行大股東。
但后來隨著政府不斷出招打壓樓市,京士活的沙田分行在過去五個月只有10宗成交。由此可見市況的惡劣。
解讀
自2009年以來,在持續低息和內地大量熱錢流入香港的情況下,房地產價格已經上漲了70%,今年更曾經超過1997年的峰值。但最近香港各大銀行紛紛上調了與銀行同業拆息掛鉤的按揭利率;另一方面,由于內地實施緊縮政策,企業難以借到款項,也只能支付更高的利息。利率上升,樓市自然大受影響。再加上政府穩定樓價的各種政策,例如增加土地供應,收緊非本地人的按揭貸款申請等等,令市場預期下調,入市意欲減低。據土地注冊處數據顯示,自今年7月起,一二手住宅買賣宗數已明顯下跌。不少近期高價開售的新盤亦爆發蝕讓潮,不少買家蝕讓離場。
由于現時市況淡靜,實力不足的中小型地產代理會有一部分被迫結業。地產代理結業,除了是對樓市的一個警示,亦是對香港整體發展的一個警示。每逢香港樓市衰退,伴隨而來的必然是經濟的疲弱。這亦應促使當局反思,香港長期依賴金融地產發展模式,尤其是長期透過投機炒賣的生態,這對香港長遠而言是否有益?
王維基再掀疑似電視風云
關注指數:★★★★
事由
城市電訊主席、香港寬帶的創辦人王維基,1990年代創立城市電訊挑戰長途電話市場,打破當年香港電訊的壟斷;后來成立香港寬帶,以“光纖入屋”的高速網絡服務,重創電訊盈科旗下的網上行。他憑著20多年顛覆市場的經驗贏得“電訊魔童”的外號,而下一步要進軍電視臺,則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日前,香港政府簽發了三個新的免費電視牌照,城市電訊獲得政府批出地皮建電視臺,意味著王維基最快可于2013年進軍電視業。
除了王維基,電訊盈科主席李澤楷亦將成立另一間電視臺,雖然政府尚未正式發牌給城市電訊和電訊盈科,但二人紛紛向行業龍頭無線電視挖角,致使過去一個月謠言滿天飛,例如有公司以數倍薪酬挖角、跳糟花旦小生名單出現、王維基揚言三年內擊敗無線等,有些人甚至把無線電視管理層的內斗與這次挖角潮一并聯想,爆發出千奇百怪的流言蜚語。
解讀
最近,王維基澄清并未發表過三年內擊敗無線的言論,亦沒有用數倍薪酬挖角,加薪幅度只是兩至三成。目前已招攬30多位編劇、20多位導演及數十位藝員,希望在三年內做好品牌。另一邊廂,據悉無線綜藝科制作總監何麗全亦帶同50人轉投李澤楷麾下。無線電視外事部副總監曾醒明表示,人才流失并不嚴重。同時,無線電視亦給員工加薪,防止職員進一步流失。
然而,人們更關注新電視臺的發展方向。王維基認為,今天的電視業不應局限于本土競爭,更要放眼亞洲,與日、韓、泰的電視臺較量。眾所周知,香港電視臺因多年來固步自封,到今天仍然停留在上世紀末的模式,市民其實一直等待翻天覆地的改革。
除了城市電訊和電訊盈科,有線電視亦有申請免費電視臺的牌照,唯后兩者早已經營收費電視業務,只有城市電訊是行業真正的新生力量,亦只有王維基擁有不斷突破行業傳統的往績。無線電視剛經歷陳志云事件和與四大唱片公司的版權紛爭;亞洲電視則長期積弱,最近更大量回放過往節目。在這個時代背景下,一場令人相當期待的電視大戰勢必一觸即發。
IPO泡沫爆破
關注指數:★★★★★
事由
今年第三季度,有17家公司首次在港上市,合共集資額僅193.59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82%,是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低。
據路透社資料統計,今年頭九個月,香港新股上市、配股及供股等資本活動集資額,已按年倒退27%至376億美元。今年新股上市活動,中資公司上市集資金額比去年減少逾五成,主要原因是由于去年同期有巨無霸農行(1288)掛牌。而外資公司方面,上市集資額在嘉能可(0805)、Pmda(1913)等大型歐資公司上市帶動下,上升1.2倍至86億美元。新掛牌的上市公司表現亦欠佳,單計17只散戶有份認購的新股,首日掛牌即破底的便有11只。受新股的影響,不少原來有計劃上市的公司紛紛擱置計劃。光大銀行、小南國(1147)、三一重工(6031)及徐工機械(1236)本擬于第三季來港上市,集資額合共達884億元,最后都紛紛宣布退場觀望。
解讀
環球經濟前景未能明朗,歐債危機仍無實質的解決方案,資本市場的劇烈波動,影響了不少公司上市集資的意欲。安永會計師事務所早先的報告指出,今年第三季全球公司通過首次公開募股募集金額比前季急跌57%。報告指出,亞洲雖然仍是公開募股活動的首選地區,但集資額已較去年同期大減。
此外,內地經濟情況亦為關鍵因素。受持續緊縮的貨幣政策影響,內地經濟增速逐漸放緩。再加上溫洲中小型企業爆出老板潛逃潮,令市場對于內地的貸款鏈問題越來越憂慮,尤其是內地房地產市場出現的問題恐會影響內地銀行的資產質素,進而拖累內地經濟。
港股持續疲弱,令普通投資者對入市缺乏信心。摩根投資者信心指數調查結果顯示,香港投資者信心由6月份118點,大幅下跌至9月份的110點。其中,全球經濟環境分類指數亦從3月份的100點,跌至現時的94點,顯示投資者看淡全球經濟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