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談了歡喜心。這一篇,我們再來談談生死。
最近,我有位弟子生了很重的病。他平時是個快樂的人,我擔心他承受不住這樣的考驗,便去探望了他。病床上的他,依然樂觀。他問我,師父,佛教里講因緣和合,因緣離散了,這個事物就消失了。人是不是也一樣?要是一樣的話,我對生死就毫無恐懼了。我對他說,每一樣東西都是有相同的緣分聚集而成,宇宙如此,人也—樣,山河大地也一樣——這就是菩提達摩所說“法的規(guī)則”。每個事物都有自己的規(guī)律,就像樹木春天會發(fā)芽,秋天會收獲,冬天就會落葉。
其實,生死就是一種規(guī)則。當明白了這種規(guī)則以后,我常常會問自己,對死,我有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
很少有人敢做這樣的假設:今天就是人生最后的一天。因為我們從來不敢去面對它,不愿意去正確地認識它,認為自己生命還很長。佛法里面叫做直下承擔,面對生死。其實,當我們敢面對生死的時候,世界上就沒有什么能困擾我們,我們的不快樂,我們跟別人的怨恨都解決了,我們的虛榮心、傲慢心、膨脹心都不產生了,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
一切都逃不過法則,生命如此,職場如此,企業(yè)如此。今天公司開業(yè),說不定哪一天就會倒閉。要是在開業(yè)的時候能想到最終的結果是倒閉,你就能很平和地去面對企業(yè)和員工,能冷靜地把它做好,希望它能存活得更久一點——這,就是活著的智慧,透視生死,透視人生,透視萬物》上圖為噶瑪龍多仁波切活佛的規(guī)則、變化和原理。
說到底,很多人都是依循既有的模式活著——讀書,工作,結婚生子,買房,買車,升職,然后準備退休。有些人所面臨的最大煩惱,居然是下次去哪里度假,或圣誕節(jié)要邀請哪些客人。我們的生活單調、瑣碎、重復,生活步調如此緊張,使我們沒有時間想到死亡。為了擁有更多的財物,我們拼命追求享受,只為掩飾我們對于無常的恐懼。我們把時間和精力消磨殆盡,只為了維持虛假的事物。我們唯一的人生目標,就成了要把每一件事情維持得安全可靠。一有變化,我們就尋找最快速的解藥,以救一時之需。我們的生命就此虛度,除非有重病或災難才讓我們驚醒過來。如果我們觀察自己的生活,就可以很清楚地發(fā)現(xiàn),我們一生都在忙著無關緊要的“責任”,想花點時間思考生命中的大事,卻從來也找不出時間……
有位著名的上師說過,還是放下一切計謀野心吧,如果你要思考些什么的話,請想想你飄浮不定的死期。“學會怎么死亡的人,就學會了怎么不做奴隸。”沒錯,學會了安詳?shù)厮溃蛟S會懂得如何從容地生。我們中大多數(shù)人,只有在臨終的那一刻才會珍惜生命,這是多么令人悲傷的事啊!我常常想起蓮花生大士的話:“那些相信他們有充分時間的人,臨終的那一刻才準備死亡。然后,他們懊惱不已,這不是已經太晚了嗎?”今天大多數(shù)人死的時候毫無準備,活著的時候也沒有準備,有什么事比這個現(xiàn)象更令人寒心呢?依據(jù)佛陀的智慧,我們確實可以利用生命來為死亡未雨綢繆——我們不必等到親密的人死得很痛苦時,或受到絕癥的沖擊時,才去觀察我們的人生;我們也不必到死亡時還赤手空拳地面對未知。此時此地,我們就可以開始尋找生命的意義了。我們可以全心全意、準確無比、心平氣和地把每一秒鐘當成改變和準備死亡與永叵的契機。
我這位弟子很喜歡作家史鐵生的作品《我與地壇》。他在病床上讀了—段書中的話,“死是一個必然會到來的節(jié)日,所以不必急于求成。死亡只需要等待,她靜靜地來到,人能做的只有做好死之前的事。”說得很透徹,我想,史鐵生這樣的人,應該就是自己人生的主人了。
那么,哪些是該做的事情呢?我的弟子也有自己的答案。他說,那些想明白自己一生何求、心無旁騖去身體力行的人是有福的;總艷羨別人的生活、不滿意自己的處境卻又患得患失的人是痛苦的;依照別人的價值觀盲目奮斗一生,最終發(fā)現(xiàn)自己所得并非所要的人是不幸的……他告訴我,這些都是病床上的悟道,在生死面前,放下雜念后,發(fā)現(xiàn)焦慮少了,快樂多了,本來天大的事一下子都變得沒什么大不了了。這種感覺,真好。
弟子的妻子背著他問我,應該告訴他正在接近死亡嗎?我回答是,應該。但告訴時要盡可能安靜、仁慈和善巧。從一個修行人的觀點來看,我相信,臨終是人們接受他們一生的大好機會,許多人藉著這個機會,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力量和人生的意義,以最有啟示性的方式改變自己,也更接近最深層的真理。
其實,沒有哪一種布施,會大過于幫助—個人好好地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