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幻覺。遠遠地,一陣書香從福州路410號門口飄散出來。
9月28日,正值孔子華誕,一年一度以“古籍國風,傳承國學”為主題的“上海國風古籍節”,在這里,哨然舉行。正是這里,上海古籍書店,上海灘名副其實的古文書籍收藏地,或許能淘到一些比較正宗古典書籍的地方——你瞧,門口墻面上赫然幾個大字“收藏回購”,足以證明這里應該會有—些經典的寶貝。
平日里,來逛書店的人并不多。柔和、泛黃的燈光覆蓋了書店的每一處角落,幽雅寧靜、古風古韻,恰好同門外人聲鼎沸的福州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老遠望去,上海古籍書店是一棟五層的西式小洋樓。今日不同往日,玻璃窗上貼滿了“‘古籍節’八折優惠”的海報,前來湊熱鬧、撿便宜的也不少,光顧的讀書人自然比以往多,還真是那句老話“擇日不如撞日”,趕上的都會進去瞧一瞧。—邁進店里,讀者們似乎也怕打擾了這里的清靜,不約而同默不作聲地淘自己的寶貝去了。
上海古籍書店成立于1956年5月20日,又稱匕海博古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現在的古籍書店總共有四層,它包括三層書店和用于經營博古齋拍賣的四樓。第一層似乎是最不起眼的,緊挨著門口處摞滿了上海標志情景點地圖及上海周邊行政區域旅游指南,再進去,是按照各種書籍類別及出版社整齊分類的書架、書閣、書苑,與—般書局大同小異。
順著拐角處的樓梯便上了二樓,這才是古籍書店懷璧藏珍之處。滿滿一壁墻,排列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全套書籍。據記載,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圖書在海內外學術界、讀書界產生了過極好的影響,從古籍整理、學術著作到傳統文化讀物,均成為國內外對中國政治、經濟、傳統文化等考究的重要文獻。在拐角處,筆者發現了滿滿一書架中華書局出版社的書。中華書局于1912年1月1日在上海創立,其整理翻譯的典籍力作不勝枚舉——從1913年整理出版的《中華大字典》,到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再到1998年復刊《中華活頁文選》,影響深遠,無以復加。
二樓有一塊線裝書區域,書架前有幾個法國人專心致志地翻著一部繡像版《金圣嘆評水滸傳》。筆者從他么身邊經過時,聽到一個清晰的中文發音:“這幅畫的是潘金蓮”;還有一個穿夏奈爾,挎著LV的女孩,將一部線裝版《納蘭詞》捧在手中,口唇微翕默誦。這,也是二二樓獨有的風景了。
三樓是特價書籍,貼滿特價標簽的書架,說實話,不但有霉味,并且陳舊凌亂。但對“淘寶者”來說,這里透出了蘭心蕙質的芬芳。“這些老書,在外面很難找得到。”筆者遇到一位熟人張宇翱,這位中年人捧著—套范文瀾版的《中國通史》,喜不自勝。這人,要是走出書店,那種氣度一眼看去就是某大型企業的高管一的確,45歲的張宇翱,如今是上海綠地集團的—位副總裁,人們也許不會想到,他竟熱衷于在故紙堆里淘舊書。
基于多年“古籍節”的舉辦,這里的“古籍節”也小名氣,每年9月孔子誕辰,一年—度的古籍節便拉開了序幕,現今已舉辦五屆。為期—個月的古古籍節,眾多藝術家、作家與讀者見面并簽售。儼然,“古籍節”已成為上海古籍書店特有的一種文化。
安靜一會兒,翻翻書,聞著久未碰觸過的古籍散發出的書卷氣,像又回到舊時私塾—般。在這么—個物欲橫流、時尚繁華的大都市,有這樣—個古籍書店,幸耶?不幸耶?書店的經理告訴我,上海古籍書店,是上海的,也是國際的;是古舊的,也是超現代的。它的存在,其實是一種圖騰,一種信仰,—種依托。畢竟,在翻閱那些歷史的時候,你會暫時忘掉悲歡榮辱、名聞利養,所謂“思想在路上,性情在當下”。
走出古籍書店,又是燈紅酒綠的福州路。中秋已過,但杏花樓門前捏著月餅券的隊伍還是望不到邊,讓人一陣一陣地眼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