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2011年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中,最有新意的就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造力度。通過大造保障性住房,來彌補商品房泡沫擠出后可能面對的投資下滑。從這個角度來看,大造保障性住房可能起到一箭雙雕之作用。但結果離政府的意圖卻差得很遠。5月份,保障性住房建造完成率不足34%。
過了兩三個月,這種情況卻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不僅各地方政府連續發出《關于加快本地保障性住房項目開工建設的通知》,而且從上報中央的保障性住房建造的情況報表來看,截至8月底,全國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已開工868萬套,開工率86%。相比5月末34%的開工率,全國保障房開工提速明顯。而且,遼寧、河北、福建、山東和陜西等省的開工率已超過100%,部分省份甚至逼近120%。
現在我們要問的是,為何短短兩個月,會出現突然逆轉?保障性住房建造在資金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中央政府是不是在金融上有了新的支持政策?資金又從何而來?如果中央政府無法解決資金,快速增長的開工率又如何得以實現的?這樣做對“十二五”規劃的保障性住房計劃的完成,將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我在年初就指出,政府大造保障房當然是一項很好的政策,對于高房價的一線城市來說,更是雪里送炭。在過高的房價下,如果政府能夠大造保障房來解決中低收人民眾的住房問題,既緩解了社會矛盾,也不會弱化房地產業對經濟增長之貢獻。
但是,這種從香港及新加坡學來的大造保障性住房的辦法,是不是與中國的國情相符合?如果不符合國情,那么政府的目標是否能夠實現呢?我們知道,香港及新加坡的保障性住房所占比重較高,與其人口、經濟環境因素密不可分。比如,新加坡與香港是高收入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其人口分別是300萬及700萬,但它們完成這個保障住房體系建設尚且花了近70年的時間。而按中國眼下的人口數量、政府財力、區域差異性,要在短期內完成這樣的保障性住房體系,不僅困難重重,甚至是不可能的。
中央的職能部門似乎并沒有考慮中國實際情況,只是把建造保障性住房指標,以計劃的方式全部分解到各地方政府來落實與執行。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完成中央的計劃,不得不把企業單位集資房、事業單位中轉房、城市危舊房改造,都貼上“保障房”標簽,把商品住房之外的住房統統納入保障性住房范圍。也就是說,在短短的兩個月內,各地保障房開工率數字之所以會大幅增長,并非是中央政府加大保障性住房財政投入,而是地方政府玩的一種統計游戲。而這種統計的后果,不僅會導致住房保障結構勝矛盾的惡化,也會離“住有所居”的保障目標越來越遙遠。最后,中央政府的大造保障性住房計劃,就完全被架空了。
我說過,中央政府大造保障性住房是好事,但要量力而行,掂量一下各地方政府的財政能力,還得制定相應的制度與法律。通過法律制度,保證大造保障性住房有暢通的融資渠道。
還有,必須對保障性住房作出清楚界定,不能把建造保障性住房作為政府宏觀調控的工具,不能“大躍進”式地建造保障性住房。否則,一項好的政策意圖,將會轉向反面一當前正有這種趨勢。
對此,中央政府必須嚴加關注,并及時修改現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