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性模仿”帶來成功?
1966年,西奧多·萊維特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題為《創新性模仿》的文章,文中強調,產品模仿戰略和產品創新戰略一樣有利可圖。
所謂模仿創新,是指創新主體向率先創新者學習創新的思路、經驗和行為,購買或破譯核心技術,并根據市場趨勢深入研發。模仿創新的實質,是在原來技術基礎上的完善、深^,再創造。
有人認為,“模仿創新”適用于中國互聯網。證據是,很多本土互聯網企業都有其硅谷“師傅”,甚至可以說是硅谷企業的“影子”。
在境外上市公司中,新浪、搜狐、網易上市時都是Yahoo門戶模式的粉絲,攜程被認為是Expeclia的中國版,51JOB的定價參照Monster,百度模仿Google,當當上市時還在后悔沒做成“中國Amazon”,人人網模仿Facebook……2008年至今,以高朋(Groupon.com)為代表的團購網站創立了“一個城市一天團購一次”的模式,隨即引起了美團、拉手、滿座等5000多家本土網站的群起仿效。
遺撼的是,針對中國互聯網這個規模龐大的樣本,模仿創新理論無法解釋的方面遠遠多于可以解釋的方面。重要的是,不同的視角、分析模型,帶來不同的價值判斷,可謂失之毫厘,謬之千里。對比:創新的內源性理論
創新是當代管理理論的“顯學”。彼得·斯卡辛斯基和羅溫·吉布森通過對大量創新案例的分析,發現創新者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首先是“挑戰傳統”。以極致的信條或目標,挑戰行業中深信不疑的傳統信條;
其次,創新者都善于利用突變。發現能夠改變規則的趨勢模型,通常是重大創新的導火索;
再次,創新者善于利用組織能力與資產。將企業作為一組能力和資產的組合,而不是作為特定市場產品/服務的提供者;
最后,善于發現未解決的問題、未表達的需求,能帶來重大的創新機遇。必須親身進入消費者的環境,將他們的潛在需求和渴望變成明確的創新目標。
按照這個理論,本土互聯網企業的發展壯大一定有其內生的充分理由,而并非是簡單模仿某種商業模式的結果。實際上,雖然處于共同的全球化社會變革之中,本土企業與跨國巨頭在對待挑戰傳統、可利用的組織能力,及市場需求的切身感受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恰恰是這些差異,造就了本土互聯網的階段性繁榮。 本土化“非模仿”:服務創新
本土眾多網站之所以取得成功,關鍵在于能養活自己,面對投資者的時候腰桿能直起來。而之所以能養活自己,是因為各自找到了與眾不同的“活法”。大多數網站的業務模式與傳統產業、渠道結合緊密,對“硅谷模式”照搬照抄的企業發展反而受到抑制。
如果一直堅持上市時模仿的雅虎模式,新浪、搜狐、網易這“老三大”門戶網早就關門了。是移動增值服務加網游挽救了中國互聯網,大家從此熬過“網絡冬天”,活得有滋有味。“老三大”的非廣告收入先后跨越了50%的門檻,具備了綜合性網站(網絡廣告+移動增值服務+網絡游戲)的典型特征。新浪更是抓住博客、微博的發展=機會,大搞“名人堂”。
相比之下,“模仿創新”論還有個硬傷。被模仿的硅谷巨頭自進入中國市場,基本上都已折戟沉沙:雅虎中國至今找不到北,eBay淪落在市場邊緣,MSN完敗給了騰訊QQ,Google讓“群眾來信”收拾得體無完膚……。
在缺乏管制干擾的消費市場,原汁原味的正宗版反而一個接一個敗給“山寨版”,這是講不通的。說明除了商業模式的借鑒之外,內源、原創的“非模仿”才是關鍵因素。
本土企業創新的核心價值,并非簡單套用美國標桿的商業模式,而是充分關注本土市場特色,提供最到位的服務創新。這才是讓eBay、雅虎乃至高朋輪番深陷“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泥潭的原因。換言之,領先的組織資源造就了官僚化決策機制,對于本土市場需求的用戶體驗麻木不仁,忽視中國市場消費者的需求,照搬美國經驗,乃是跨國巨頭蒙羞的原因。eBay的著名笑話之一,是在收購易趣之后,面對淘寶這樣的競爭者,居然連網頁漢字顯示都要參照英文頁面的體例從而別扭不堪。無數的“微失敗”積少成多,硬是把一家領先的B2C網站做到了無語的境地。
另一方面,雖然內源性的服務創新帶來了巨大的現金收入,但從技術層面而言,本土企業服務創新的含金量尚不充足。這就像同為專利申請,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專利有本質的區別一樣。本土企業憑借一系列“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專利”打贏了市場,而跨國巨頭們的“發明專利”依然健在,兩大陣營的博弈還將繼續。寡頭抑制創新活力
中國互聯網產業,是在相關部門“休生養息”、“輕徭薄賦”的不干預政策下成長起來的。嫁接了風險投資和海外市場之后,互聯網成為中國市場經濟的奇葩。人們曾經天真地認為,這是最具先進性、最有機會與世界同步的領域。如今本土互聯網的規模、營收已達到世界級,創新能力卻遠不能與規模、營收相匹配。尤其值得擔憂的是,第一代江湖大佬創業成功之后,行業內出現了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為代表的準壟斷力量。幾大寡頭到處伸手,成了新生代創業者的攔路虎。
我們看看寡頭是怎么“模仿創新”的。以“山寨大王”騰訊為例,出了名的“熱愛學習”,“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QQ影音“借鑒”暴風影音;QQ輸入法“借鑒”搜狗輸入法;QQ醫生“借鑒”360安全衛士;QQ旋風“借鑒”迅雷;QQ空間“借鑒”人人網;QQ團隊語音“借鑒”UCTalk;QQ音樂“借鑒”酷狗;QQ播客“借鑒”土豆;騰訊滔滔“借鑒”Twitter……網游之中,《QQ堂》“借鑒”《泡泡堂》,QQ游戲大廳“借鑒”聯眾,QQ對戰平臺“借鑒”浩方對戰平臺,QQ炫舞“借鑒”勁舞團……
誰說騰訊沒有重大創新?“艱難的決定”就堪稱宇宙級別:脅迫用戶卸載360產品。考慮到社交軟件的高粘『生,騰訊可以由此消滅普天下所有軟件廠商,除了微軟和蘋果。
值得深思的是,為什么在技術競爭更加激烈的市場里,微軟從來沒有采用這種多快好省的手法?騰訊做得,微軟為什么做不得?
如果說本土企業對跨國巨頭的“模仿式創新”還有進步意義,寡頭對創新動向的“封堵式模仿”實在是乏善可陳。說得難聽一點,騰訊和360周鴻袆對仗,正是“惡人自有惡人磨”。可是,具備周鴻神的資金實力、用戶規模、技術水平和人脈背景的創業者,又有幾個?業者不妨捫心自問,谷歌、Faoebook這些優秀創業企業,如果誕生于中國,會是怎樣的命運?創新瓶頸亟待突破
與10年前相比,中國互聯網規模已經高度膨脹。但是,除了服務水平提升,互聯網并沒有成為純潔的創新之源,龐大的市場份額和現金流并沒有轉化成強大的創新能力。草根的創業激情受到寡頭們的強力打壓。
從抄襲硅谷模式到低俗文化大行其道,中國互聯網在知識產權和商業道德方面依舊屢屢突破底線。從技術到管理乃至對壟斷的約束,各類創新瓶頸仍然頑強存在。中國互聯網距離“創新策源地”的目標,還有漫漫征途。
技術創新上缺乏亮點,體現在本土網絡企業依然跟在G∞gle、Facebook等硅谷企業后頭奔跑。僅看Google這家較具創新精神的企業,從GMAIL、GTALK、Reader、Picasa到谷歌地圖、谷歌地球、谷歌手機、谷歌瀏覽器、安卓操作系統……不斷涌現出激動人心的新技術。對此,本土企業可否相比?
前新浪網創始人、點擊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志東就曾表示:硅谷模式可以簡單總結為,第一是白手起家,第二堅持創新立業,第三得到資本的助力,最后實現陽光財富。而中國互聯網的同質化競爭很嚴重,“這是一種沒有信心的表現,是沒有創新力的表現”。
本土企業的管理水平也存在玻璃天花板。以雅虎中國為例,從海歸派到周鴻神再到六年前歸到馬云手中,始終處于“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尷尬狀態。論管理手腕,馬云在寡頭中超過了李彥宏、馬化騰,堪稱內地頂級管理大師。可是在馬云治下,雅虎中國輪番更換CEO,同時面臨“快速增長”、“轉折”、“兼并整合”與“行業變革”的挑戰。六年來先后開發、關閉的服務和業務有:3721、站長天下、相冊產品、雅虎關系、魔方、雅虎百業窗、壹推廣……雅虎中國像是個產品測試間、流浪漢,墮落的背后是領導者定位與戰略的糾結。回顧雅虎注資阿里巴巴時的豪言壯語,說明別人搞不定的棘手難題,馬云同樣解決不了。
不該模仿的沒有模仿,造就了本土互聯網企業的成功;應該模仿的不好好學習,則帶來了持續的管理挑戰。技術和管理的瓶頸,再加上幾大寡頭的封閉式布局,損害了行業創新能力的生生不息。時至今日,無論擺地攤“當小二”,還是寫“群眾來信”整治對手,都已無法帶來與市場規模相匹配的建設性創新力量。以最新的團購風潮為例,大量資金的投入、粗放的管理,導致“一擁而上,一哄而散”,新模式迅速老化。此中經驗教訓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