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風光,背后愴喪
內地公司的IPO項目多不勝數,香港的投資銀行客似云來,忙得不亦樂乎。但其實,很多從事企業融資部門的行家,都非常討厭IPO業務。因為作為保薦人,他們必須一邊與其他中介機構(例如律師、會計師及評估師等)厘清各類審查及評估,另一邊又要跟港交所連番蝸角斗爭,實是繁復又沉悶至極。同時,由于投行通常也有好幾個IPO項目同步進行,而每個項目都要趕時間完成上市程序,所以由擬上市公司簽定保薦人起的六至九個月里,總是忙得席不暇暖,通宵趕工可謂常事。
接著,他們便得絞盡腦汁設法“籌旗”,簡單來說就是籌錢。在公司正式招股前,他們的職責是陪同公司管理層到處“路演”——需要在兩星期內環游世界,不斷與各地主要投資者見面,推介這家公司的股票,行內稱之為Book-building,亦即港人常說的“圍飛”。他們每天的生活,就是無盡的堵車、倒時差和推銷工作。然后,需要落實投資者打算認購的數量,亦即找投資者“落飛”。如果投資者反應熱烈,傳媒便會把這只股票列為“超額認購”;若然“圍飛”不足,又或突然出現什么問題導致“抽飛潮”,這間公司便無法如期上市了,誠為此,投行如何向客戶交代是好?就IPO律師來說,這更是戳著痛處,因為上市計劃一旦被擱下來,客戶便有拖欠律師費的借口!
走得快,好世界!
不過,中介人明知以眼前的市況,某些項目根本無法如期上市,但他們也會硬做。因為一棵樹倒了還有整片森林,只要他們僥幸博得市場出現一個反彈,再趁勢力推其中幾只新股,便能利用這短暫的窗口,賺取暴利且全身而退。就算一上市即跌穿招股價,反正負責“包底”的承銷商亦有成千上萬個合法的理由脫身,最后拿著殘貨的,就只有后知后覺的一眾散戶。
何以小散戶總是后知后覺?皆因通常由派招股書到截票日期只得短短三日半時間,一般散戶要及時將全書讀完實有難度。即使讀了,亦可能會中招,因為常有公司善于利用數據巧言令色,現下更有公司干脆把每股盈利報大數十倍,令市盈率大幅降低變成價廉物美的“筍盤”,直至招股截止前一兩天,才讓正確消息流出市面,殺散戶一個措手不及。
小散戶若虧了錢,就只好自認倒霉,因為任誰買賣股票的,都知道“股票價格可升可跌”。其實人生一切均如此,正所謂聲明在先,愿者上釣,豈能怨天尤人?聰明一世,天真一時
擬上市公司聘請專業中介機構的費用,至少要1000萬港元,包銷費用約為籌資額的2.5%至4%。籌資額愈高,費用便愈高,所以編撰招股章程時,寫得越是吸引投資者就越好。例如主席背景介紹便可寫上10行字!市場策略離不開1+1=3的“協同作用”等潮語,盈利預期更可大寫,反正只是預期,錯了無妨。
但與此同時,招股書內必須附有如“本公司將來未必能夠維持增長”、“本公司的企業發展策略未必會成功”、“本公司的保險未必足以彌補所有損失”等“風險因素”及“免責聲明”。不少在商界叱咤風云的大老總,聽見這些形同詛咒的聲明總是嗤之以鼻,只覺得律師把公司寫得一文不值,要找人理論、發牢騷甚至罵娘。
IPO律師的責任是什么?就是保障客戶的利益。而那些“風險因素”及“免責聲明”,都是律師想出來的招數以保障公司,以便萬一出了問題可作抗辯的理由,此屬市場慣例。雖然寫的風險聲明越多,讀起來就越缺乏吸引力,但這與信心根本無關,何必大驚小怪?曇花一現的股票比比皆是,客戶期望從市場吸納的資金數量可能未能達標,但這難道是中介人的錯?試想某君本欲娶妻,找裁縫做好了禮服,但女的卻不肯下嫁,能說裁縫有罪嗎?那個男的又能否一毛錢也不付裁縫?他為何不檢討自己不受歡迎的基本原因?
作者:香港著名股評家、心靈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