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明稅背后有“暗稅”
關鍵詞:壟斷利潤
近日,《福布斯》推出2010年度全球“稅收痛苦指數”,中國內地繼2009年列全球第二后,2010年再度站上了這個位置。事實上,我國大部分稅種的最高稅率都位居世界最高之列。不過,我今天想說的,還不是這些列入稅則中的明稅,而是隱藏在價格制定中的那些“暗稅”。如果把這些“暗稅”因素也考慮進去,中國的稅負水平大概真可以列世界第一了。
去過美國的人都會感嘆:商品的價格真便宜呀——收入高出我們10多倍,物價則與我們相仿,有些甚至更加便宜。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價格倒掛的現象?這就要從我國商品的定價機制談起。至今為止,我國的企業構成仍以國有企業為主。與大部分市場經濟國家不同的是,我們的國有企業大多是盈利的,而且越是大型的國企,盈利越多。這些企業既不是節約型企業,也不是創新型企業,其技術水平也不是最先進的,那么,它們憑什么獲得高利潤呢?一個最好的解釋就是,政府通過行業壟斷和價格管制,保證了這些企業獲得高額壟斷利潤。在這些由高價轉化的巨額利潤中,有一部分轉換成國企內部人員的高額報酬,而另一部分則支撐了財政收入的高速增長,而為此付出代價的,唯獨是消費者。這種既增加了財政收入和國企收入,也切切實實地加重了消費者負擔的費用,不就等同于一種“稅收”嗎?
這種“暗稅”正是老百姓實實在在的負擔。就這一點而言,打破部分行業的國有資本壟斷,讓行政權力退出大部分服務性收費和產品定價機制,使商品的整體價格降下來,已是下一步改革的重中之重。
銀行大賺,為什么讓人一點也興奮不起來
關鍵詞:制度失靈
最近有兩則巨大反差的報道,一個是根據五大國有銀行的中期業績報告這些銀行上半年的利潤均同比大增;另一個是根據國統局的調查報告,上半年中小企業生存壓力巨大,不少企業瀕臨倒閉。老實說,國有銀行的利潤大增,讓人一點也興奮不起來;而中小企業的生存困境,則讓人揪心不已。
據中報披露,五大國有銀行上半年凈利潤總和高達3622億元,同比增長率高達30%以上。這樣的業績是如何得來的?在經濟環境并不十分理想,通脹陰影揮之不去的情況下,我們并沒有看到銀行有什么重大改革舉措,也沒有看到銀行在國際競爭力上有何提升,看到的只是不斷出臺的霸王條款,以及國家不斷地從這些銀行剝離不良資產,并用財政收入加以消化。這種由國家全力扶植和依靠壟斷力量獲取得所謂利潤增長,能讓我們高興起來嗎?
與此相對應的是,大多數中小企業卻在掙扎、死亡,由于很難從銀行方面融到資金,只能借助地下高利貸維持經營。由于中小企業的成本消化能力弱,略有競爭能力的企業只能通過漲價來消化高成本,從而進一步推高了通貨膨脹水平;而沒有競爭能力的企業,只能停工、歇業、倒閉。
改革開放30多年了,這種國有大企業歡呼、民營中小企業哭泣的現象,卻一直得不到改觀。這里面所透視出來的制度問題,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如何化解巨額外匯儲備的風險
關鍵詞:跨國戰略
在美元不斷貶值,人民幣不斷升值的情況下,我國以美元儲備為主的外匯儲備,存在著巨大的貶值風險。
奧巴馬在上任之初,還力圖通過實施新能源和低碳經濟的戰略目標來挽救美國經濟,但失業率不斷上升的事實讓他認識到,只有基于出口的制造業復蘇,才是吸納就業的最佳途徑。而要振興制造業,則必須實施弱美元政策,這就是美元不斷貶值的內在動力。而中國經濟正處在人民幣升值和國內通脹相互交織的糾結之中,由于這次的通脹主要是輸入型的,如果央行不能容忍超過5%的通脹,唯一的出路只有通過人民幣升值來緩解。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巨額外匯儲備就完全處在美元的貶值風險之中。當然,巨額外匯儲備也給實施人民幣國際化戰略提供了條件。人民幣國際化戰略是先從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開始的,但這幾年實施的效果并不理想。央行原本計劃通過進口減少外匯儲備的愿望不但沒有實現,外匯儲備反而越來越多。
不過,從對外投資的角度看,中國巨額的外匯儲備其實給了中國千載難逢的機會,那就是推動中國的企業實施跨國公司戰略,中國的大企業也只有在世界舞臺上與國外同行競爭,才能真正改變靠政府政策扶植以及壟斷而形成的“虛胖”,真正完成轉型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