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書展之所以年年虧年年辦,是因為港人覺得,做文化推廣不能斤斤計較。盈利本來并不是目的,書展是要為讀者和出版商提供服務,成敗與否不能用金錢來衡量。
自1990年起,每年7月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的香港書展,堪稱香港每年夏天的一項文化盛事,成為全球華文書籍的推廣平臺。如今,香港書展已經走過了22個年頭,匯聚兩岸四地讀者,成為了目前亞洲最大、最具影響力的書展。
7月21日,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在會展中心鳴鑼開幕,來自24個國家和地區的526家書商參展,更有名作家、明星等開設講座。在短短七天的書展期間,光顧書展的讀者共計95萬,平均每天超過13萬人,創歷屆書展之最。據統計,書展期間共舉辦文化活動300場,參與人數達到13萬,較去年增加一倍多。其中,臺灣名作家李敖的講座吸引2170名聽眾;而隱退多年的影視紅星林青霞,以作家身份在書展上推出首部散文集,她的分享會亦有i500人捧場?;鸨娜藲猓瑘蠹?、網絡、電視等各類媒體的大事渲染,使彈丸之地的香港到處散發著濃濃的書香之氣。
1980年代末以來,兩岸四地圖書市場逐漸走向融合,兩岸四地的華文出版開始進入多層次、多元化的合作新階段。香港憑藉自由開放的社會氛圍,擔當起華文出版業界推廣新書和人才的重要平臺。香港的出版界及圖書行業,逐步脫離六、七十年代作坊式作業,走向企業化。傳統的“二樓書店”亦轉向精品化,以獨特的優雅品味,匠心獨運的環境設計,具差異化的選書趣味,力求別樹一幟,吸引讀者。香港書展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應運而生。經過20多年的運作,香港書展日趨成熟,并逐步從本土走向世界,成為亞洲最大的書展,成為兩岸四地華文出版商云集、溝通、推廣提升的平臺。
香港書展之所以有如此成就,這主要是因為,對于出版商來說可以通過展臺、作者簽名、名人講座等方式來宣傳推廣新書,從而賣出盡可能多的書籍。同時,通過展臺與購書者近距離的交談了解,可以最直接地了解讀者的需求,制定未來出書的選題;對參觀者來說,以便宜的入場費進場,購買自己喜歡的書籍,不僅可以享受較大的折扣優惠,還可獲得作者的簽名,一睹明星、作家的風采,何樂而不為!然更重要的是,盡管書展連續多年虧本,主辦機構還是樂此不疲地精心組織,周到服務,且越辦越好。主辦者始終堅持“不唯圖利,注重提升文化內涵,帶動閱讀風氣”的良好理念,將香港書展定位為文化推廣,從而使香港書展逐漸成為華人世界的一張文化名片。
香港書展之所以1年年虧年年辦,是因為港人覺得,做文化推廣不能斤斤計較。主辦方香港貿發局認為,盈利本來并不是目的,書展是要為讀者和出版商提供服務,成敗與否不能用金錢來衡量。
事實上,香港貿易發展局從辦展之初就沒有考慮要盈利,而是將此作為一項文化活動加以打造、推廣。貿發局舉辦書展的收入來源主要有兩個:一是門票,一是參展商繳納的參展費。書展的門票定價是25元港幣,但很多人并不需要交這么多錢:外地游客優惠票價10元、12時前進場優惠票價10元、小學生優惠票價10元、65歲及以上老人免費……所以,今年盡管有95萬入場人次的規模,但帶來的門票收入并不高。另外,為讓更多的參展商人展,貿發局還不斷降低參展費用,因此,貿發局每次書展所得的參展費也十分有限。
為了更好地營造香港的文化氛圍,使香港成為一塊可圈可點、世界公認的“文化綠洲”,而非“文化沙漠”。所以,主辦者在如何辦好每年的書展上可謂動足了腦筋,想盡了辦法。香港貿發局副總裁周啟良介紹說,為了增加文化內涵,香港書展今年安排了近300場文化活動。為了推動英文閱讀,還邀請了11位來自歐美等地的重量級作家,他們中大部分人是由貿發局負擔費用。
此外,香港書展還有一個亮點,那就是盡可能多地讓更多的中小企業參展,即為中小企業提供做生意的機會和推廣的平臺。因為香港是個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經濟體,出版商也一樣。據統計,今年90%以上的參展商都是中小企業。整個書展一共有4億多元的消費,平均到1800多個攤位,一個9平米的攤位,就有20萬的銷售額。盡管這個計算還很粗略,但卻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參展出版商的商業回報還是比較可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