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座城市的記憶,永遠不能磨滅。
著名作家俞天白先生授權本刊的獨家連載,真實記錄了改革開放以來,在上海金融史上留下不朽印記的眾多人物和事件。
大上海金融界風云人物,即將告一段落。最后出場的是一位女性——光大銀行上海分行行長王蘭鳳。
王蘭鳳,是筆者撰稿時上海金融界唯一的一位分行級女行長。我是先讀了她的資料才與她見面的,她遠比我想象中完美——清秀、干練、開朗、敏捷、平易中隱藏著一份剛毅,雖有知識女性的涵養與自信,卻絕不矜持與高傲。屢創奇跡
其實,王蘭鳳是新上海人,身上還有四分之一的蒙族血統。1985年,她揣著天津財經學院本科畢業證書,投身銀行業。她在中國銀行工作了整整15年,從股長一直升至處長。正是這15年出納、會計、國際結算等最基礎業務的磨練,為她以后的成功奠定了扎實的根基。應該說,她的起點相當高,磨礪也很充分。2000年12月,她從中國銀行調到光大銀行,成為光大銀行蘇州分行行長、黨委書記。當時,蘇州光大還是一家剛成立的銀行,在該市金融業完全處于弱勢,談不上什么品牌與影響力。
為了在強手林立的大環境中爭到一席之地,王蘭鳳劍走偏鋒,屢出奇招一她要向市民宣告,光大銀行來了!
她讓行內員工的轎車,都噴上光大銀行的標志,使得20多輛私家車,流動廣告似地行駛在蘇州的大街小巷;她讓300多個“光大銀行”陽光信息亭遍布繁華鬧市,增加了300多個服務窗口……短短數年內,她使光大蘇州分行令人刮目相看,成了一匹屢創奇跡的黑馬。
當然,她也遭受過挫折,壞賬的風險曾如烏云壓頂。
那是2004年10月,三九集團總公司資金鏈發生嚴重問題,她轄下的某支行,發現了3張三九集團屬下貿易公司無法兌付的到期信用證,共計金額4000萬元。王蘭鳳和她的同事們連夜行動,爭分奪秒展開資產保全。她們控制了三九在蘇州企業的關鍵人員,查閱了賬目,在認定企業存在重大故意逃廢銀行債務的嫌疑后,啟動緊急預案,兵分三路,一路趕赴三九上海總部,一路趕往張家港保稅倉庫控制該企業所存貨物,一路到當地法院要求實行資產保全。經過七晝夜連續作戰,終于成功地收回了發放給該企業的貸款4300萬元。
誰料此事剛平復,“阪神事件”又如定時炸彈般爆炸了。這一回,她沒有那么幸運。該公司老板挪用數十億元銀行信貸資金炒股,出現巨額虧損(其中也包括光大的3300萬元銀票敞口資金),隨后人間蒸發。盡管王蘭鳳全力爭取資產保全,但最終還是遭受損失。一次次驚心動魄的教訓,對正撐起順風船的王蘭鳳,具有特別強烈的警示意義。
秘密武器
2007年,光大銀行總行又將她調往上海分行擔任行長。作為女性,王蘭鳳的第一反應是:不想去,太累了——同事之間好不容易磨合到了只要一個眼神就心有靈犀的地步,卻又要離開了。而且,上海分行是總行在華東地區的橋頭堡,上海的區域地位,決定了必須更加勤勉地付出。她還知道,光大上海分行所在地是中山東一路29號,百年前是法國匯理銀行的舊址,地處外灘金融街上所有銀行的第一家,這種并非刻意而為的選擇極具象征意義,已變成光大銀行上海分行的一種潛在壓力。
而此時,光大上海分行在上海的中資銀行中,正率先開始集約化經營和零售業務戰略轉型的改革,總行看中王蘭鳳的,恰恰是她工作中的激情,還有她善于橫向溝通的能力。說真的,她并非不向往這個東方第一大都市,這個實現人生夢想的最重要、最理想的舞臺——上海是繁華的、前衛的、時尚的、神秘的,它給予每個金融工作者的挑戰與機遇,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思忖再三,王蘭鳳毅然決定:服從調遣!一到上海她就宣布:如果我們不能在三年內脫胎換骨,我主動請辭!
走馬上任兩個月,她就以其果斷,實現了總行進軍上海的一大宿愿:將銀行牌子掛到浦東陸家嘴金融中心。在總行的支持下,上海分行花巨資買下了世紀大道1118號大樓。與此同時,上海分行的業務也“觸底反彈”,2007年、2008年連續榮獲總行的“業務貢獻獎”和“零售業務貢獻獎”。上海光大又出現了久違的發展局面,員工士氣大振。
這龍門一躍,王蘭鳳到底掌握了什么秘密武器?
王蘭鳳的筆記本上有三句話,第一句是:“執著與專注是成就事業的基礎,快樂、和諧、友愛、互助的團隊,則是強大的后盾”;第二句是:“勇于創新,善于創新,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競爭優勢,積小勝為大勝,才能找到自己立足之地”;第三話是:“經營好光大上海分行這個大家,不僅需要勇氣和魄力,也需要充分發揮女性細膩的優勢”。
這三句話的核心,是創新。
金融創新
為了這三句話,王蘭鳳不懈地做著準備:到上海財經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把雙休日當作工作日來使用;為了一筆業務,會在一天中,在北京、上海、蘇州等多個城市間奔波;為了有效溝通,她立下了“人在門不關”的規矩;出了差錯,她帶頭自罰……她認為,銀行家的思維模式應該是變化的,銀行作為社會服務業,必須順勢而為。當然,所謂順勢,絕非隨波逐流,而是主動地駕馭這個“勢”。而要主動駕馭,那就離不開金融創新。“作為銀行,肯定要瞄準并不斷滿足企業客戶的需求,不斷優化客戶結構,創新服務模式。這才是銀行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那么,金融創新,她關注的重點在哪兒?
結論:零售業、個貸和支持小企業。
王蘭鳳到任的時候,上海分行還處于改革初級階段的磨合期。她使出了壯士斷臂的勇氣,堅定地走零售業務轉型改革的道路。2008年,上海分行對私存款,從排尾一躍為系統內的排頭兵,年增幅超過50%,增量在上海同業中遙遙領先;理財更是實現了跨越式的增長,2008末,累計銷售對私“陽光理財”系列產品,與上年相比增速超過300%,銷售量連續在全系統內名列第一;該行在2007年開始向零售銀行全面轉型時,對私存款總量是40多億,而兩年后,對私存款量已突破百億;該行又在系統內率先掛牌成立了“中小企業發展部”,專門針對中小企業開展業務營銷,發展目標是中端客戶,同時積極配合總行發展戰略,在上海分行進行事業部制試點改革。
她的決策,無疑是正確的、及時的。
她已經用激情和靈感,將金融提升為一種文化。那么,這些激情、靈感又是從哪兒來的呢?水的靈感
有人說,女人的韌性,天生要比男人強。王蘭鳳也說,自己除了要像男子一樣在事業上打拼以外,還必須將女性的優點發揮到極致,才能在男性稱雄的金融界立足。而上海這座城市,崇尚精致、細膩、圓潤、周密的文化,這幫助她在金融業中做出了成績。
這沒錯,但又不完全是這樣。
真相,隱藏在她擔任蘇州分行行長時說過的一句話里。
她說:“是姑蘇城水的柔美,帶給我無限的靈感!”
到此,讀者可以看出我之所以選擇她作為此書壓軸的原因了。女人愛水,因為,“柔情如水”;因為,“上善若水”;因為,“柔能克剛”;還因為,“水為財”……水,就是這樣內蘊萬千,化育萬物,無所不至,無所不能!王蘭鳳,她的命運、事業、前程,只有與水融合在了一起,才能如此充滿魅力。
水,生命的原點;水,海派文化的原點;水,當然也是海派金融文化的原點。
(全文完)
作者:俞天白
(1937年出生)
浙江義烏人,著名作家。著有長篇小說《大都會》、《金環套》、《大贏家》等,長篇報告文學《上海:性格即命運》,散文隨筆集《最后一輪太陽》等。中篇小說《兒子》獲上海市第一屆文學作品獎,《大上海沉沒》獲上海市作家協會上海市40年優秀小說獎、人民文學出版社人民文學獎、國家新聞出版署與中國作家協會“八五”期間全國優秀長篇小說獎,長篇小說《大上海漂浮》獲上海市1992年—1993年優秀作品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