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30的人,小時候都應該看過一部電視劇《烏龍山剿匪記》,當時這部電視劇很火。電視劇里有一個土匪,綽號“榜爺”,這個人物刻畫得很到位,深入人心,“榜爺”的稱號也朗朗上口。
沒想到,若干年后,“榜爺”成了一種職業,特指那些制定各種榜單,并把它做成一門生意的人——做一份榜單不難,難的是做成一門生意,因為生意不僅意味著價值,還意味著能夠向別人收費。很多媒體人整天就鼓搗怎樣制作一份榜單,還有一些會務公司,專業就是做榜單的。
價值來自于需求。之所以能把榜單做成一門生意,關鍵是大家喜歡看榜單。中國人對榜單的偏好,是有歷史淵源的。最近看《新水滸傳》,梁山108條好漢,一定要排出座次來,仿佛只有排好座次,這事才算踏實了。古代科舉考試,也一定要分出狀元、榜眼、探花,這種習俗傳到今天,就是每年的“高考狀元”爭奪戰,各大學、中學為此打得不亦樂乎。
光有需求還不夠,還要有人買單。以形形色色的品牌榜為例,之所以各大商家愿意為此一擲千金,爭取“中國名牌”之類的獎項,關鍵在于這個“名頭”是“無形價值”,能為品牌加分,贏得消費者的關注。還有些榜單則是贊助商買單,比如富豪榜,并不是那些富豪買單,而是那些房地產公司和奢侈品公司贊助的,他們看中那些富豪的購買力。
中國最著名的“榜爺”是一個外國人,他有一個好聽的中國名字:胡潤。胡潤制定了“胡潤百富榜”,這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富豪榜,名頭甚至蓋過了他的前東家《福布斯》制定的富豪榜。只是,做榜單不算什么,他還把榜單做成了一門生意,通過力雜志、做論壇,呼朋引伴,收取廣告費和贊助費,居然也賺得盆滿缽滿。通過“消費”富豪,胡潤也成了富豪。
胡潤的前東家《福布斯》做榜單已經幾十年了,但在中國其榜單的盈利能力是不如胡潤的。究其原因,富豪榜只是福布斯的旗艦產品而已,在胡潤那兒卻是“胡潤百富”的全部。按照“集中優勢兵力”的戰略原則,胡潤在富豪榜這個生意上較之《福布斯》更專注,因此影響力也更大一些。不僅如此,為了搶得先機,胡潤還特意在《福布斯》富豪榜發布前發榜,眼球都被他吸引過去了。
“富豪榜”出來之后,胡潤會搞一個發布會,邀請他的“富豪朋友”過來捧場。胡潤做富豪榜,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他長著一張英俊的歐洲面孔,卻說著一口流利純正的普通話。不要小看了這兩點優勢,很多富豪雖然身價萬貫,但心里還是有點自卑的,胡潤的外國面孔,無形中提升了其榜單的權威性,而其流利純正的普通話,則拉近了心理距離。
有了“富豪朋友”出場,又有“今年誰是首富?”這一令人津津樂道的噱頭,很多媒體就會來捧場,使曝光率大增。這個時候,誰該出現了?對,是那些贊助商!能有這樣一個機會貼近那些目標客戶,而且還有那些知名媒體的曝光,飛機、跑車、豪宅、奢侈品、名酒的贊助商便蜂擁而至,大把大把地扔銀子投廣告,胡潤自然也就心滿意足了。
總有人質疑富豪榜的準確性。其實,這根本不是一個問題。在中國,很多盈利能力很強的公司沒有上市,對這些富豪身價的判斷,往往都是根據一些支離破碎的信息估算出來的。胡潤早期的富豪榜非常粗糙——現在比以前好多了,但也遠遠說不上精確。不過對于胡潤來說,精確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給出一張粗略的地圖,吸引大家尤其是贊助商的關注。
平心而論,在形形色色的榜單中,胡潤的榜單還有數據,已經算不錯的了。很多媒體制定的榜單連數據都沒有,也不知道怎么做出來的,評選的標準是什么。你看那些“最佳商業領袖”、“年度CEO”、“年度企業家”之類的評選,有幾個是有數字支撐的?!其實,榜單本質上并不是科學,而是一門生意,因此準確性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吸引眼球的“角度”。
等而下之,則是那些依靠賣獎項賺錢的榜單了。早些年就被媒體曝光的丁海森,也是一個“資深榜爺”,他的“世界品牌實驗室”就是一個“榜單作坊”,每年都能推很多榜單出來,也不知道怎么做出來的。奇怪的是,居然還有媒體和企業拿這個榜單排名做宣傳。雖然,并非這個榜單上的企業都付過錢,但確實有一些想要提升名次的企業會給他們付費。
付費上榜的事聽多了,想不想聽一個付費不上榜的故事?我這里還真有一個。幾年前,我在麗江認識了一位高干子弟,此人行蹤低調,谷歌和百度都搜不到他的名字。他到底有多低調呢?據他說,為了不上某富豪榜的榜單,他花了近30萬才沒上榜。當然,這些話只能聽聽而已,沒辦法向各位“榜爺”求證此事。在“富豪榜”等同于“殺豬榜”的時代,“人怕出名豬怕壯”,向那些不愿上榜的人收錢,這也確實是中國獨有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