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和牙齒相關的一些簡單問題,重點研究為什么掉牙,蟲牙是怎樣產生的這兩個問題,了解愛護牙齒的知識。
2.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能夠與他人圍繞共同感興趣的話題交流,對合作交流有正確的認識,了解獲取信息、調查的簡單方法。
3.使學生體驗到交流、探究、分享的樂趣,懂得保護牙齒的重要。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引入主題
課的開始通過談話引導學生關注自己成長過程中身體的變化,讓孩子們體驗成長的幸福。
師:同學們,你們今年幾歲了?(8歲)哦,時間過得真快,現在你們已經是2年級的小學生了。還記得你們剛剛入學時的樣子嗎?那時候你們才6歲,個子小小的,說話慢慢的,谷老師看著你們一天天成長,心里特別幸福,你們也關注過自己嗎?能跟大家說說你發現自己的身體有什么變化了嗎?
4張兒童成長過程中圖片的出示,激發了學生美好記憶,自然地把學生關注的目光轉移到牙齒的變化上來,水到渠成地揭示主題。
二、提出問題,歸納整理
師:先讓我們用小鏡子仔細觀察一下自己的牙齒,也可以和同桌互相看一看,看看你的牙齒是什么樣的,有什么問題。
師:你們觀察得真仔細,那你們也一定有不少關于牙齒的疑問吧,請你和你組內的小伙伴互相交流一下,提出你們最感興趣的關于牙齒的問題。
三、深入探究,揭示答案
通過師生的交流、學生的猜測以及多媒體的運用,解決“為什么掉牙” “為什么長蟲牙”這樣兩個問題。
通過醫生采訪的錄像闡釋“為什么掉牙”,從中滲透尋找答案的方法。再通過老師的詢問“聽了醫生的話,這回你明白了嗎?你愿意用簡單的話告訴大家我們為什么在這個年齡會掉牙呢”?讓學生內化成自己的生活經驗。
通過調查班級里同學長蟲牙的數量和蟲牙的特征,引起學生對蟲牙的關注,并猜測蟲牙產生的原因,再通過視頻動畫揭示答案。“看來,蟲牙并不是真的有蟲子,而是牙齒被細菌腐蝕了,我們班有這么多同學都有蟲牙,你們是不是也有不好的習慣呢?你知道還有哪些不好的生活習慣對牙齒有害呢?正確的應該怎樣做呢?”引向學生對愛護牙齒的關注。
四、課堂延伸,總結分享
制作“愛牙小貼士”,讓學生分享自己的收獲,布置一份特殊的作業。“回家之后,請你創作一個關于牙齒的小故事,可以寫出來,也可以畫出來,下次的綜合實踐課讓我們一起來分享大家的創意,你們說好嗎?”
評析:
(沈旎:教育部綜合實踐活動項目組核心成員、教育部華中師范大學課程中心兼職研究員)
看了谷麗老師的課,被其教學中滿溢的愛意感染,越發對谷老師的課堂充滿向往。
“優秀教學不能被降格為技術,優秀教學源自自身認同和自身完善。” 在這堂課中,能夠感受到谷老師對教學技術的超越,從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語言的組織等方面,處處都能尋拾到谷老師對孩子的關愛。
谷老師的課有趣。放下當前對所謂知識和技能的急切,帶著2年級的孩子們用整整一節課的時間,從容地探討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我的牙齒,研究關于“掉牙”和“蟲牙”的問題。一句“你們也關注過自己嗎?能跟大家說說你發現自己的身體有什么變化了嗎?”引發學生對自我的興趣,接下來“先讓我們用小鏡子仔細觀察一下自己的牙齒,也可以和同桌互相看一看,看看你的牙齒是什么樣的?”任何知識只有與孩子自身生活相聯系,才能喚醒孩子們的學習欲望。谷老師的課堂釋放著對孩子的愛意,孩子們學著怎么關心自己,感受著教學對成長的關懷。這種自我的關心是將來孩子們對他人、對世界表達關心的起點。
在課堂上,我們常常習慣性地用成人邏輯和思維方式來設計教學活動,讓孩子學著成人的方式進行思考和學習,孩子們常常不得不說一些“大人話”,用成人的方式做事。谷老師的教學設計從自我觀察開始,提出問題、討論問題最終形成結論,一直秉承著兒童的視角,方法的引導隱在無聲處,充分尊重孩子的邏輯,帶著孩子們做孩子能做的事情。
研究“掉牙”問題時,在向學生提供老師采訪醫生的錄像后,谷老師問:“聽了醫生的話,這回你明白了嗎?你愿意用簡單的話告訴大家我們為什么在這個年齡會掉牙嗎?”這個設問不僅要求孩子對信息進行收集整理,更巧妙地鼓勵孩子們分析信息形成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表達出屬于自己的,哪怕是童稚的理解。在引導孩子們綜合運用學科知識的同時,給予孩子們具體的指導,搭建了學習的“腳手架”,使關于“蟲牙”的調查變得簡單具體,成為一件孩子們能夠用自己的方式完成的快樂的學習任務。孩子正是在這種尊重和鼓勵中發展著學習的能力。
這一節課,谷老師沒有對固定外在答案過多的糾纏,更在意孩子們的想法和表達。更多的時候,谷老師用詢問來激活孩子們的思維;用肯定句來表達自己的贊賞;運用課堂交流對話,為孩子們營造出充滿安全感和期待的學習氛圍。
教無定法,谷老師循著愛這條貫穿教學始終的紅線,正一步步編織著屬于自己的教學風格。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