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說:“透過自問自答,你正在訓練自己‘站在對方的立場來想’的能力。”很多推銷員,在登門推銷之前,都會準備一套說辭,如果被拒絕了,他們就會馬上搬出自己的這套說辭來應對。要學說話,就要像推銷員一樣,學著自己和自己對話,只有自己先說服了自己,才有可能說服別人。
NO.1為什么要和自己對話
每個人都是自己內心世界的朋友,都是自己最忠誠的觀眾,要想學說話,不妨先學會自己和自己說話,把自己變成對方,聆聽自己的聲音,嘗試著和自己相處和溝通。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看清談話的目的,弄清談話的主題,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贏得對方更多的好感。
與自己面對面,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并不容易。有一些心靈輔導班,要學員兩兩彼此對看,把對方想象成自己,與對方進行交流和溝通。剛開始時,大部分學員都認為這是一個促進交流的玩笑而已,很多人都一面對看一面偷笑,大部分學員堅持對看了幾分鐘后,就開始不好意思再看著對方。這時,老師伴著柔和的音樂開始與自己對話,他講述了自己的傷痕、生活的痛苦,以及對父母的愧疚,對另一半的歉意。五六分鐘后,大家的眼圈都開始發紅,大部分人都流下了眼淚。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學會了與自己對話,其實就學會了與人溝通,你想要打動別人,就先要打動自己。
NO. 2 巧用感動效應:說服了自己,才能說服別人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中央電視臺每年的“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感動中國”挖掘出很多感人人物,也感動了很多中國人,甚至掀起了一場場的“感動效應”。用感人的故事感動每一個中國人,感染每一個中國人,成為真正能夠感動中國的中國公民,從而凈化我們的社會環境,感動整個中國乃至整個世界。“感動效應”,不僅存在于傳媒宣傳中,也存在于交流和溝通中,只有感動了自己的人,才能感動別人;只有說服了自己的人,才能說服別人。
中央電視臺的著名記者柴靜,曾經做過多次演講,采訪過很多名人,當被問及為什么每次演講都能夠感動人心、每次采訪都能夠順利進行時,她笑著回答:“我不敢承諾成功,但我敢承諾真誠。要有一顆敬畏的心,一種體恤別人的態度,能夠傾聽、了解別人心底的聲音。”“采訪對象在我對面,我和他交談,就像是和另一個我自己在對話。”把談話的對象當做自己,把跟別人交談當做是跟自己對話,正是如此,柴靜才找到了那么多的共同點,引起了別人的共鳴。
如果我們能夠學會和自己對話,能夠先學會說服自己、感動自己,那么我們離說服別人、感動別人也就不遠了。
NO.3如何和自己對話
學習和自己說話,主要有以下4個步驟:
步驟一:學會向自己提問。和自己說話,一定要學會向自己提出問題。無論你想要表達什么,都要學會向自己提問。比如你想跟老板提出加薪的要求,那么你就要先問問自己:“你有什么理由要求加薪?”如果你想向戀人表達愛意,那么你最好先問問自己:“你真的愛他嗎?他值得你這樣去愛嗎?”如果你要向客戶推銷產品,那么你一定先問問自己:“你推銷的產品真的有那么好嗎?你自己愿意買這款產品嗎?”如果連你自己都不能回答這些問題,或者不能自圓其說,那么就先別著急向談話對象提出這些問題。
步驟二:學會拒絕自己。和自己說話,在向自己提出問題之后,要學會拒絕自己,不管這種拒絕是否合理,只要學會了拒絕自己,就等于學會了應對別人的拒絕。在談話中,被對方拒絕是常有的事情,在學習自己和自己說話的過程中,學會了拒絕自己,也就等于事先演習了被人拒絕的談話場景。
步驟三:學會應對拒絕。要想談話順利進行,就要學會應對拒絕。在自己與自己的對話中,如何應對另一個“我”的拒絕,突破僵局繼續交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能夠學會應對自己的拒絕,而不是被另一個“我”的拒絕困擾阻攔,那么,你在與談話對象的交談中,就會有備而來,順利應對。
步驟四:學會引導談話。在突破了另一個“我”的拒絕后,就要正式把談話引入交談的目標,從而達到談話的目的。這個引導不是故意的,而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引導好了另一個“我”,在實際的社交活動中,才會游刃有余,引導對方和你共同走入談話的佳境。 (本文摘編自安子新作《跟蔡康永學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