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是危害人類健康的最主要的慢性疾病之一,它不僅使患者產生頭痛、頭暈、胸悶等癥狀,同時還是多種疾病的導火索,會使心、腦及腎臟等臟器的發病風險增高。由于部分高血壓患者并無明顯的臨床癥狀,高血壓又被稱為人類健康的“無形殺手”。
那么,應該怎樣診斷自己是否患有高血壓?一旦患有高血壓,應該怎樣有效控制?記者走訪了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電圖科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李中健。李中健教授從醫37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教學、科研工作經驗,被評為中國心電學杰出工作者,是鄭州醫學專家會診中心心電專業首席專家。
李中健大夫說,高血壓病是一種以動脈血壓升高為特征,伴心臟、血管、腦和腎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質性改變的疾病。高血壓病因的復雜性和病人的個體差異性,給治療帶來很大困難。患者因性別、年齡、煙酒嗜好、飲食習慣等諸多因素不同,會出現不同的臨床表現,形成不同的高血壓類型。因此,治療高血壓病時應當分型診斷。然而,長期以來由于檢測方法和多種
原因的限制,臨床醫生并沒有對高血壓分型診斷,而是憑經驗用藥,用用這種降壓藥,效果不明顯,就換換那種降壓藥。這種用藥方式可以說是盲目的,既增加了病人的經濟負擔,又延誤了病情。
李中健大夫介紹說,高血壓分型診斷系統解決了這一難題。高血壓分型診斷系統從血流動力學角度對高血壓的主要成因——心肌力能、血容量、血管阻力連同體肺循環系統作出分型,診斷出高血壓造成的血流動力學改變的后果,將高血壓分成五型:高動力型、高阻抗型、高排量型、高容量型、混合型。醫生根據分型不同使用相應的降壓藥,使高血壓用藥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
高血壓分型診斷系統對于高血壓患者的藥物選用提供了更為科學的依據,那么高血壓分型診斷系統對于判斷是否患有高血壓有沒有幫助呢?
李中健大夫講述了這樣一個病例。某患者頭暈、頭疼、惡心,在其他醫院檢查頸椎、血壓、腦部CT均正常。李中健大夫接診后,初步給她測量血壓也在正常范圍之內,但是,高血壓分型診斷系統分析報告顯示,該患者平均收縮壓、平均動脈壓都已經超出了正常范圍。針對情況用藥后,患者反映,12個小時后,頭暈、頭疼、惡心癥狀就慢慢消失了。李中健大夫說,血壓計測量血壓正常,但高血壓分型診斷儀顯示血壓偏高者, 說明受檢者有發生高血壓的趨勢,及早干預,可避免病情進一步發展。
高血壓被稱為“國人第一疾病”。2008年9月,衛生部官方網站顯示,全國高血壓患病人數達到2億。1991~2004年13年間增加7000了多萬人,2004~2009年5年間增加了近4000萬人,這個增幅是可怕的。
衛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在2008年10月8日第11個全國高血壓日公布了一項對北京市高血壓病狀況的調查結果,結果顯示,北京市的高血壓患病率比5年前有了非常明顯的增長,已經達到了30%。同時,有一半以上患有高血壓的市民不知道自己得了高血壓病;而在已知自己患病的人群中,僅有35.6%的患者接受了正規的藥物治療,高血壓病的控制率僅為7.6%。
李中健大夫介紹說,高血壓分型診斷系統客觀精確,無創傷、無痛苦,使用方便,檢測只需要幾分鐘,是目前理想的高血壓分型診斷方法。同時,李中健大夫還說,引起高血壓主要有兩方面因素,一是遺傳因素,二是環境因素。遺傳因素是基因決定的,改變不了,但是環境因素與生活方式有關,是可以改善的,比如戒煙控酒、低鹽低脂、平衡飲食、多運動等,都有助于高血壓疾病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