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風凜冽,侵膚徹骨,冬天戴帽的話題也多了起來,因為幾乎每個人都與帽子有過親密接觸。有句與帽子相關的成語叫做“冠冕堂皇”,這冠和冕就是古代帝王或官員戴的禮帽。史載,黃帝始創冠冕,可見帽子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的帽子主要是當做裝飾品,只有狹窄的冠梁,遮頭一部分,兩旁用絲帶在頜下打結固定。古代男子20歲開始戴冠,要舉行冠禮,表示進入成年。現在,在閩南和臺灣,男子的成人儀式必不可少的一項就是要戴一頂新帽子。
在古代,帽子曾經是權力等級的象征。漢朝時,天子戴的是九寸高“通天冠”,太子戴的是七寸高“遠游冠”,樂師戴的是“方山冠”……“冕”的出現比“冠”要早,它前低后高,前方用絲線垂面,使目不斜視,兩旁用絲線遮耳,表示不聽讒言。冕呈黑色,是最尊貴的禮冠,最初天子、諸侯、士大夫都可戴,后來一般只有皇子繼承皇位時才能加“冕”。所以“冕旒”成了帝王的代稱,在影視戲劇中不難看到這類古妝的冠冕。
其實,帽子的歷史還可向前追溯。原始社會時,先民們產生圖騰崇拜,大凡俊麗的珍禽都長有冠毛,先民們也模仿制作頭飾來防寒保暖。帽子還是禮儀和知識的象征。春秋時,齊國國君齊桓公有一次醉酒,丟了禮冠,氣得他“恥之三日,不朝”。現代人們以脫帽表示禮貌,但在古代卻是失禮的舉動。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說,張旭酒醉后竟“脫帽露頂王公前”,這是有失體統的。
說帽子自然會想到具有中國特色的“烏紗帽”,作為權貴“頭衣”的烏紗帽始于隋朝,并以帽上飾玉多寡區別官職大小。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后,為防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下詔書改變烏紗帽的樣式: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這樣只要腦袋一動,軟翅就會忽悠顫動;烏紗帽上裝飾有不同的花紋,以區別官位的高低。皇上居高臨下,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3年后規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志,一旦“丟掉烏紗帽”就意味著被罷黜了。所以,古代有的官員犯罪被處以摘帽代首,以帽抵罪。在戲劇舞臺上,烏紗帽兩邊的翅有方、圓、尖三種,兩旁插著方翅的,那是生角扮演的忠正文官象征;兩旁插著尖翅的,一般為凈角扮演的奸邪者;而在帽子兩旁插著圓翅的,那是由丑角扮演文官的標志。
不同時代流行不同的帽子。20世紀改革開放前,草綠色軍帽最時髦。漫步街頭,到處是仿制的軍帽。那時能有一頂正宗的“國防綠”軍帽,便能贏來人們羨慕的目光。各式帽子又是識別民族和行業的標志。蒙古族喜歡戴狐皮帽,土族愛戴織錦帽,裕固族好戴喇叭形紅纓帽,瑤族常戴雉尾包頭帽,新疆和田維吾爾族婦女戴的是小花帽,直徑僅10厘米,堪稱迷你帽。江南頗具特色的是烏氈帽,能冬經風雪夏遮陽,農民漁民四季都喜歡戴。兒童戴兔子帽、虎頭帽,一般都與當年屬相有關,有的還戴戲帽,上繡“長命富貴”字樣。20世紀初,歐美的傳統禮帽傳入我國,開始只用于婚慶節日,后來“飛入尋常百姓家”。
常言道:“冷從腳起,熱自頭生。”外出時,戴一頂保暖性能好的帽子,對于御寒、防凍、保護大腦都有好處,還有助于預防感冒。人的頭部是大腦所在地,皮膚比其他部位的皮膚厚而致密,血管及淋巴組織極為豐富,其中含有大量皮脂腺、汗腺。當人體運動時,頭部易出汗,熱量從此處大量蒸發。生理學家研究表明:不戴帽子又不常運動的人,外界氣溫在15℃時,會從頭部散失人體總熱量的1/3;4℃時會散失總熱量的50%;0℃以下時,如果只穿得很暖而不戴帽子,體熱就會如水桶穿孔一樣,迅速地從頭部散去,起碼可散失總熱量的60%。可見,在寒冷的冬天,頭部的保暖非常重要。如果不戴帽子外出,部分熱量就會迅速從頭部散發出去,易受風寒侵襲而患感冒等疾病。所以,冬天在忙著添衣的同時,可不要忽視了小小的帽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