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糜爛”遭過度治療
未婚女青年小楊在一家縣醫院被查出中度宮頸糜爛。她看著那張電子陰道鏡檢查照出來的彩色片子,宮頸口一片猩紅,還有血,真是太嚇人了。
醫生告訴她,宮頸糜爛意味著宮頸炎癥的存在,長期炎癥刺激會帶來很多危害,可能引起不孕,更嚴重的是可能誘發宮頸癌。該病治療可以采用藥物、微波、激光和冷凍的方法,如果小楊生過孩子,并且合并有一些其他病癥,甚至可以考慮錐切,就是在宮頸的部位像削蘋果皮那樣削掉一層,這種治療是最徹底的。對小楊這樣未婚、未生育的年輕女子,醫生建議先用藥物,然后觀察效果。
小楊花大價錢買了進口的藥物進行治療。治療后復查時醫生告訴她已經好了很多,宮頸糜爛已經轉為輕度,小楊很高興。可前不久單位組織女職工到醫院做婦科檢查時,小楊聽體檢醫生對幾乎所有女人都說有輕度宮頸糜爛,醫生還說輕度宮頸糜爛不用治療,這讓她大為吃驚。
“宮頸糜爛”名不副實
“宮頸糜爛”這個醫學名詞已經有100多年歷史,最早是因為觀察到宮頸發紅,像皮膚濕疹、糜爛一樣,于是就這么叫起來,然后便沿用下來。近年研究證明,這并不是真正的糜爛,而是宮頸口外部的鱗狀上皮和宮頸內側的柱狀上皮的交界處在激素影響下發生的位移,由于柱狀上皮較薄,當柱狀上皮顯露較多時就會露出下層的血管,顏色發紅。這只是一個正常的生理現象,正常女性都會有。甚至在剛出生的小女嬰當中也大約有1/3會出現“宮頸糜爛”。這其實就是母親在懷孕時體內激素水平增高而影響到了女嬰的子宮頸。出生離開了母體以后,新生女嬰的這種“糜爛”會慢慢自行消退。而絕經以后的女性也不存在宮頸糜爛,這充分說明了所謂“宮頸糜爛”是由體內激素的變化引起的。
由于宮頸糜爛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對宮頸糜爛的治療,尤其是手術切除的治療就有過度醫療之嫌。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一些醫院對宮頸糜爛的手術治療越來越多。這主要是醫院出于營利創收目的進行的過度治療;另外,HPV(人乳頭狀病毒)的出現為宮頸糜爛被過度治療提供了另一個理由。HPV感染是發生宮頸癌的主要原因,而宮頸的鱗柱上皮交界處正是最容易受到HPV感染的溫床,因此很多人便把宮頸糜爛和宮頸癌聯系起來,而跳過了其中最關鍵的“HPV感染”環節。很多時候在根本沒有檢查是否存在HPV感染的情況下,醫生便把針對HPV的各種治療方法用在了治療宮頸糜爛上。
從教科書上還原其真相
2008年最新出版的第七版五年制《婦產科學》,在宮頸炎癥一章中第一次采用了新的概念,取消了“宮頸糜爛”病名,以“宮頸柱狀上皮異位”取代;取消宮頸炎的急性、慢性之分,也不再將宮頸糜爛、宮頸肥大、宮頸息肉等現象都歸納為慢性宮頸炎的病理類型,糾正了以往教科書中的過時、錯誤內容。按照目前的概念,宮頸糜爛只是一個癥狀學描述,而不是一個臨床診斷,醫生所要做的是根據這個癥狀來判斷它究竟是與宮頸病變有關,還是由于激素變化導致的。對于后者,醫生會通過詢問月經周期來判斷,完全不需治療。對于有性生活的婦女,原則上每年都必須做一次宮頸細胞檢查,看有沒有宮頸癌前病變或宮頸癌;有條件的最好加查高危性HPV。如果懷疑有病變,可以在陰道鏡指導下做組織學診斷,確認問題的嚴重程度。但是很多中小醫院或民營醫院,把陰道鏡作為一種生財之道,借助鏡下那血紅血紅的顏色,恐嚇患者,這是嚴重的醫德缺失。那些只憑肉眼所見的“宮頸糜爛”就對患者進行治療,包括上藥或物理方式,都屬于過度醫療的范疇。
子宮肌瘤也多不需手術
與宮頸糜爛相似,子宮肌瘤也是婦科中公認容易被過度醫療的項目。婦科專家指出,30%~35%的育齡婦女都有子宮肌瘤,基本上都是良性的。需要手術治療的有著明確的指征,比如出血、有壓迫感或者瘤子長得太快,懷疑有惡性病變可能等。大部分子宮肌瘤患者是不需要手術的。專家表示,很多不需要手術的都被做了手術,不但浪費了醫療資源,還給女性帶來了不必要的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