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回放:
喜愛網上購物的齊女士很關注網站促銷優惠活動,特別是特價商品競賣讓她樂此不疲。2011年8月的一天晚上,齊女士從某購物網站上看到一條關于圖書促銷活動的消息,并于促銷活動的前一天夜晚將手機鬧鐘設置在翌日凌晨,以便在第一時間搶購原價800元、促銷價僅100元的一套幼兒圖書。第二日凌晨,被鬧鐘叫醒的齊女士立馬打開電腦,點開網頁,確認價格、下單、付款。可讓她沒想到的是,當日上午,該購物網站的客服人員打來致歉電話,告訴她由于人工錄入失誤,將圖書折扣價格輸入錯誤,導致促銷商品價格有誤,網站已經撤單。凡被撤單的消費者將得到30元的禮券補償。齊女士在與網站客服人員理論時被告知:“網站交易條款明確規定:……網站在發現其網站上顯現的產品及訂單有誤或缺貨情況下,有權單方撤回;價目表和聲明并不構成要約。”那么,該網站的說法有法律依據嗎?
維權提示:
該網站的說法與相關法律規定相悖。網站隨意撤單行為屬于合同違約性質,應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同時,如果有證據證明網站有欺詐行為,還應雙倍賠償消費者的損失。
首先,網站在促銷活動中將原價800元的圖書標明促銷價100元的行為,是一種合同要約行為,并非“價目表和聲明并不構成要約”。《合同法》第十四條規定:要約是希望和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該意思表示應當符合下列規定:(一)內容具體確定;(二)表明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約束。本案中,該圖書促銷價為100元,內容是具體確定的,而且根據網上購物的交易習慣,一經消費者付款(承諾)就成交(合同成立并生效),根本不需要消費者先發出要約,然后再確認購買等不必要的程序。
要約與要約邀請的根本區別在于:前者是“希望和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后者是“希望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意思表示”,如寄送的價目表、拍賣公告等。該網站將促銷圖書定價為100元,內容具體確定,其“希望和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非常具體明確,是典型的要約性質,只要消費者付款就立馬成交。既然是要約,就如同自動售貨機一樣,消費者一經投幣,需給消費者提供相應服務。此時,無論哪一方反悔,都屬于違約行為,理所當然應承擔違約責任。
其次,該網站“在發現其網站上顯現的產品及訂單有誤或缺貨情況下,有權單方撤回”的條款,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呢?因網站的該條款與相關法律規定明顯沖突,屬于“霸王條款”性質,是無法律效力的。《合同違法行為監督處理辦法》第九條(四)項規定:經營者與消費者采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經營者不得在格式條款中免除自己因違約依法應當承擔的違約責任。退一步說,如果允許網站隨意撤單,就等于允許其隨意撕毀合同一樣,這對消費者來說,顯然是不公平的,更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條“經營者與消費者進行交易,應當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的規定相違背。
再次,網站隨意撤單的行為,應承擔以下違約責任:
一是繼續履行或賠償消費者的損失。《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二是應受到有關部門的行政處罰。《合同違法行為監督處理辦法》第十二條規定:當事人違反本辦法第九條規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視其情節輕重,分別給予警告,處以違法所得額三倍以下,但最高不超過三萬元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三是如果有證據證明網站有欺詐行為,應雙倍賠償消費者的損失;同時,還應受到相應的處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同時,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條(六)項規定:經營者有對商品或者服務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一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吊銷營業執照。
當然,該網站的違約行為如果同時受到《合同違法行為監督處理辦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處罰的,依據《行政處罰法》關于“一事不再罰”的處理原則,擇一處罰即可。